来自 社会 2019-09-25 17:29 的文章

韦多利亚《决胜时刻》点映好评如潮主旋律电影创作又一突破

原标题:《决胜时刻》“让历史鲜活起来”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香山,踏上了“进京赶考”的征程。国共和谈、渡江战役、筹备新政协和开国大典等一系列影响中国命运的大事,都发生在香山。但这段历史,在以前的影视作品里鲜有集中表现。今天,这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往事正式搬上大银幕。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由黄建新监制导演,宁海强共同导演的电影《决胜时刻》在北大首映、全国点映中收获了首批观众的好评。昨天,《决胜时刻》专家研讨会举行,主创人员回顾了创作历程,与会者一致盛赞其角度独特、故事丰满、细节感人,完成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又一次突破。

创作历程

14天写出大纲,67个工作日完成拍摄

去年10月,博纳董事长于冬和导演黄建新接到了北京市委宣传部的任务,要筹拍一部讲述1949年香山故事的献礼片。“布置完任务出来,我和于总就站在路边发愁。”黄建新坦言,当时自己就觉得“太难了”。如何不重复以往的主旋律创作,找到新的路径?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之际,艺术总监张和平提出,他有一个最佳的编剧人选,就是曾创作过《天下第一楼》《新龙门客栈》《投名状》《邪不压正》等一系列佳作的金牌编剧何冀平。

“接到这个任务我也有一点犹豫,因为我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红色主旋律,完全没有经验,好在没有经验也就没有顾虑。我想,不管什么题材,必须要好看。”何冀平透露,当时她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要快。“11月接到任务,3月就要开机,所有人都在等我的本子。”

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并恶补了相关的影视作品之后,何冀平用了短短14天时间,就拿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故事大纲。“我的剧本向来是写人物,人物要有情感,有温度,有激情,尤其是毛泽东这样一个人物。如何表现他?我就设计了三个小人物,他们和毛主席之间的故事就构成了戏剧性,写出了不同层次的情感。”

这样一份大纲摆在黄建新面前,一下子就让他兴奋了。“何冀平老师写人物是数一数二的,剧本这样一聚焦,我们导演在创作上天地就宽了,可能性也出现了。”他透露,由于剧本采取的是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一开始大纲送上去报审的时候,专家对“虚”的部分是存有异议的,直到完整的剧本出炉,看到“剧本把毛主席写的那么生动”,终于顺利过审。

接下来的拍摄任务异常紧张,作为有丰富制作经验的导演,黄建新把制作流程细化到了每一天。“当时算了一下,除去转场,一共只拍了67个工作日。”为此,他和导演宁海强、摄影指导邵丹提前制作了“视觉前端剧本”,“我们用了二十几天的时间,拿了全世界100部战争片,拼装出了电影里的那场战争戏,最后剪成长度四分五十几秒的片段,把音乐配上反复修改。”实拍时,宁海强导演展现了他对战争片强大的驾驭能力,调了八台机器同时拍摄且无一穿帮,大大节省了后期制作的时间。黄建新总结,“动用一切方法塑造人物,展现喜怒哀乐,是这部电影创作的核心。”

优秀的剧本和强大的团队为《决胜时刻》注入了灵魂,也让演员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间。曾多次饰演周恩来的刘劲说:“作为演员来说,真的是需要一个好剧本,所以这一次要感谢冀平老师创作了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的一个好剧本。”他认为,片中不只是小人物写得非常有特点,对领袖人物的塑造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人物形象有温度、有情感,观众看了以后反响很强烈,领袖人物的另一面在这部戏里也表现了很多,包括周恩来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但在谈判桌下跟张治中是一种兄弟情谊,这种反差表现得特别强烈。我演得很过瘾,大家也感觉到这个周恩来和以往的周恩来形象不太一样,很丰满。”

在出品人于冬看来,《决胜时刻》有点像当年《建国大业》的姐妹篇,当年创作时的很多遗憾在这一次都弥补了。“尤其是片尾,当修复后的高清彩色4K的开国大典影像首次亮相大银幕,真实的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出现以后,全场鼓掌!所以我们很有信心这个片子会在今年的国庆档放映后,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很好的社会效益。”

专家点评

角度独特、故事丰满、细节感人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这部影片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让观众非常容易被代入,“整部影片的观看过程当中,观众都沉浸在一种饱满的情绪状态中”。其中,领袖的人民情怀和战友情怀表达得非常充分。饶曙光说,自己在看到任弼时拉小提琴向战友告别的段落时,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这样的细节有新鲜感,把几十年浴血奋战的战友情表达到了极致”。他还提到,小人物的塑造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小战士还有毛主席的女儿,这些人物能够跟当下的观众实现一个有效的对话,使得年轻观众不仅仅了解了革命历史,更感受到革命烈士所带来人性的表达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