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8-28 09:59 的文章

威龙金股京东618走过十七年,中国电商如何从“月黑风高”到海阔天空

  时钟倒拨17年。2004年的6月18日,太阳收走最后一丝余晖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位于中关村的京东多媒体公司里仍旧是一派繁忙,张奇拿着两张单子交给了刘强东。几天前,刘强东交给他一个任务,把公司库存里的货盘点一下,每种产品还有多少,销售价是多少,都列出来,他有用。

  刘强东接过库存单和报价单,拿起桌子上笔,开始在一些产品上画圈,划掉了零售价,写了一个新的价格上去,随后递给了张奇。

  张奇看了一眼,一脸疑惑,“这么低的价格!是不是写错了?”

  “没有错!就按这个价格卖!”刘强东的语气十分坚定。

  拿到刘强东的授权后,张奇会把这些特价商品“埋”进所有的产品目录里,消费者在当天晚上只要能找得到,就算是捞着大便宜了,要知道,这个价格可比市面上低不少,而且绝对保证是正品行货。

  这是刚刚创业不到半年的“京东多媒体”和他们的铁杆粉丝之间的一个游戏,刘强东给这个游戏起了一个很有当年网络小说特质的名字,就叫“月黑风高”。

  至于为什么要把促销搞到深更半夜,这件事很多年之后才被揭秘。一来,他们搞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趁着店庆日回馈那些铁杆粉丝,这些用户都是“夜猫子”;二来,很多促销商品价格太低,击穿了很多同行的销售价格,只能选择了晚上悄悄地干,好在那个时候京东多媒体市场份额太小,也没人注意。

  转眼17年。

  当年混迹于论坛上的一个资深用户,现如今已经是京东的技术部门负责人了,他的任务就是确保每年的6月18日零点刚过的时候,京东的交易系统不会被瞬间涌入的海量订单冲垮;而张奇,还在负责这场年中大促,只不过,现如今他要面对的500多万个商品品类和将近4亿用户,他们现在和用户的年度之约也有了一个全行业耳熟能详的名字——“京东618”。

  2020年,京东618的下单金额最终定格在了2692亿元,这个数字放在17年前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的。

  17年只是中国零售业变革史的一瞬间。

  但是,从“月黑风高”到全民狂欢的背后,是电商对中国零售业的改写,这种改写却并不仅仅是数字比例的变化。电商正在推动整个零售行业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从利益链走向价值链;电商受益于中国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又转而俯身为路,通过智能化的零售基础设施带动更多的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电商在获得了数亿消费者的信赖之后,也正在获得全行业、全社会的信赖。

  从“集装箱”到“快递箱”的背后

  在京东多媒体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国内的IT数码零售早已群雄林立,数码产品有宏图三胞,手机通讯有迪信通、中复,家电有苏宁、国美,至于电商,很多人还不知道为何物,决然不会把钱交给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家。

  零售行业几千年来奉行“渠道为王”的法则,销售量决定着话语权。对于京东多媒体这样刚刚开始闯入IT数码行业的新角色来说,最难的就是与供应商的议价权,只有低于同行的进货价格,才能在市场上做到低价销售,获得更高的销售量,而更高的销售量决定了可以得到更低的进货价,一环套一环,这让很多新进入者很难挤进来。

  长久以来,大多数的零售供应链都可以分为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十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生存之道都是争夺最多的利润,削弱上下游的利润,共同维系着一场零和博弈。

  导致零售业的这一长久不变的商业模式,根源在于工业化生产所依赖的规模化优势。因为只有最简单的商品品类,才可以形成最具有规模化和竞争力的供应链优势,因此,无论是可口可乐、宝洁、联合利华还是佳能,这些跨国公司都可以凭借几款产品在全球构筑一些区域品牌无法比拟的供应链优势。

  供应链优势最终决定了市场份额。

  这种逻辑同样也存在于零售端,无论是跨国品牌沃尔玛、家乐福、宜家,还是内资品牌苏宁、国美,这些连锁零售巨头在供应链上的优势同样力压传统的百货商场和小卖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