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7-30 09:13 的文章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高科技重新定义新时代抢险抗洪

  江西鄱阳县昌洲乡中洲圩决口封堵中,中国安能抢险队员利用动力舟桥运送抢险装备。资料照片

  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雷达流速仪、大数据研判、AI预测城市内涝、红外无人机搜救……面对凶猛的洪水,越来越多高科技含量的抗洪“神器”正广泛运用到防汛抢险一线,改变了以往依靠人力肩挑背扛的“肉搏式”抗洪,高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抗洪抢险。探索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精密智控体系,用高科技装备提升防汛硬实力,这正是我们战胜洪水的底气。《经济参考报·高端智造》此次报道将分为上、下两期,敬请关注。

  湖南:高科技装备提升防汛硬实力

  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超强降雨,洞庭湖洪水猛涨,多地水位连续突破警戒线。面对严重的汛情和险情,湖区有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夜以继日守卫在洞庭湖千里长堤之上。连日来,记者看到洞庭湖区成千上万“抗洪侠”,除了有一腔热情,还拥有一批科技含量十足的“神兵利器”。防汛机械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是“抗洪侠”们战胜洪水的“底气”。

  “吞吐江河”排内涝

  在防止堤外洪水侵入的同时,眼下洞庭湖区成百上千电力排灌设备,很多正马力全开,排出前期暴雨形成的内涝。

  位于益阳市大通湖区的大东口电排,是“吞吐江河”的高手。装机总容量1万千瓦的四台大型水泵,形如四个“绿巨人”。它们能以每秒90立方米的速度排涝,守护大通湖畔上百万亩耕地。

  据了解,大东口电排每次都提前、及时开机排渍,空湖待蓄,确保垸内不受内涝之灾,有效地避免了大通湖垸的防汛出现内外交困的局面。大东口电排和明山电排自投运以来,累计排出渍水约88亿立方米。

  统计数据显示,洞庭湖地区规划排涝流量10319立方米/秒,规划装机1200万千瓦;现有排涝泵站2924处5729台860万千瓦,排涝流量7904立方米/秒,这相当于一条大型河流平时的流量。

  “北斗预警”避伤亡

  7月6日16时52分,在湖南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泥土、岩石倾泻而下,瞬间吞没了一座小型水电站、数栋民房和百亩田土。

  连降暴雨,引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石门县最大规模的山体滑坡——约300万立方米山体瞬间崩塌。但事发地依靠技防、人防,奇迹般实现了“零伤亡”。

  6月24日、6月30日和7月6日,安装在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多次发布橙色预警。第一次预警后,当地就迅速组织实地核查,将危险区域的所有村民安置转移,又在隐患点及周边持续开展重点巡查和监测预警。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12月,当地就在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北斗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今年6月24日13:45,6月30日17:29,7月6日14:11,该系统先后数次发布橙色预警,预报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较大,要求组织受威胁居民全部撤离。

  “火眼金睛”辨管涌

  湖南常德市汉寿县,位于澧水、沅水交汇处,地处洞庭湖西滨,常年需要应对水情的考验。

  今年汛期,记者在汉寿走访调研,见到了一台堪称“火眼金睛”的检测“神器”。这台水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是依据特殊电流场的“流场法”原理设计制造的,适用于管涌渗漏检测、病险水库治理、矿山坑道突水预警、基坑帷幕渗漏检测。

  从事水利工作30多年的湖南省防汛抗旱专家库成员、汉寿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肖才文介绍,它能高准确度快速探测江河、水库的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渗漏通道,是土坝、石坝或混凝土坝等各种坝体本身和基础管涌渗漏探测的专用检测仪器,能快速探测出高水头作用下堤坝产生的新的渗漏位置及渗漏严重程度,为工程加固指明主攻方向,赢得宝贵加固堤防时间。

  “以船代仓”胜人工

  在洞庭湖区的湖南省汉寿县、益阳市大通湖区、沅江市等地,记者在洞庭湖、沅江和澧水大堤上,经常能看到堤边停泊着装载了上千吨乃至几千吨砂石的大船。

  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副区长周军说,这是“以船代仓”加大抢险快速反应能力的新技术。运用信息化防汛指挥系统抗洪,这些“代仓船”能以很快速度航行到出险点大堤附近,用船上自带的传送带,将成百上千吨砂石直接投放到出险点。

  从“代仓船”,到一小时可以装沙900袋的砂石打包机,再到无人机巡查,无人机、直升机营救等设备,洞庭湖区科技防汛,效率远超人工……在位于洞庭湖畔的湖南益阳市、岳阳市,很多参加防汛的干部群众说,近年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和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强化了防汛“硬实力”。

  “智能分析”明水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