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6-25 09:08 的文章

格林奇偷走圣诞节企业技术创新该选哪条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企业”的信号空前强烈。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就“中国企业如何渡过难关”建言献策。而对于众多市场主体来说,随着疫情压力放缓,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在疫情之后找到新的增长点,成为“活下来”之后必须倾注心力的课题。

  为了帮助企业了解当下技术创新趋势与基本规律,厘清思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卢向华教授从技术本质的回溯出发、深挖“舵手企业”技术创新案例,总结了在当前模块化产业结构下,企业找到技术创新突破点与着力点的方法。

  技术创新的核心

  到底是什么

  如今的企业技术创新,早已不是一家企业自己的事情。它是依附产业存在的。如果一家企业希望实现技术创新,得在产业链里,找到自己独特的切入点。

  技术是组合进化而来的。这也导致技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是组合。组合里面需要用到内部替换和结构优化两种手段。

  解放周一:全球疫情冲击下,一些常态化格局纷纷被打破。全球化趋势受阻,在短期内似乎已成必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是更容易,还是更难,成为企业界热议的话题。您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卢向华:我曾在一次在线课堂上与同学们讨论过这个话题。有同学讲“更难了”,因为现在是全球分工合作时代,疫情会引发生产停滞,受到贸易管制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亦时有发生。

  有同学讲,“现在谁也靠不上,正好刺激自己的技术原创性”“就像疫情期间不管以前有多依赖家务外包,如今通通成了家务能手”“国家新基建投资政策颁布,对于刺激新一轮技术研发有帮助”。还有同学讲,“国外股市跌得厉害,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买技术,还可以拿口罩换光刻机。”

  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回到本质,了解一下技术创新到底是什么。尤其,如今的企业技术创新,早已不是一家企业自己的事情。它是依附产业存在的。如果一家企业希望实现技术创新,得在产业链里找到自己独特的切入点。

  复杂性科学奠基人、技术思想家布莱恩·阿瑟的《技术本质》一书对我们了解技术创新的核心很有帮助。他有两个核心观点:一切技术皆组合而来,以及组合结构具有递归性。意思是,任何技术都是通过子技术组合而来,子技术又是通过子子技术组合而来,一层层互相嵌套。

  比如,我们可以把手机拆分为主板、屏幕、摄像头、电池等;主板又可以拆成芯片组、存储、输入输出控制器;芯片再往下拆就是光刻技术、硅片材料等;依次再拆到最底层,就是初中物理学过的光磁原理、电传导技术等。换言之,手机中最基本的元器件其实几十年前就存在了,但重新组合后得到的“手机”却是一个新事物。

  其实,几乎所有的技术产品都是如此——它是一个由核心技术与补充性技术组合而成的系统,系统内部呈现为典型的层级结构。几乎所有的技术都从已有的技术产生,通过组合,形成一种更新的技术。

  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本质上就是寻找新的技术组合,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当下疫情期间,受限于全球供应链短缺,可以组合的子技术变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使得技术创新变得更难。不过这个困难是暂时的,因为原有子技术的缺失,更能促进我国企业寻找新的子技术,从而在技术轨道内形成突破性的创新。

  解放周一:如何解释技术在技术轨道内的突破性创新?

  卢向华:技术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背后有两个关键词——“内部替换”和“结构优化”。

  在同一个技术轨道生命周期内,内部替换是指用更好的部件替换掉某些形成阻碍的部件。比如,电脑芯片越换越快、越换越小。而结构优化,则是指加入新组件,让原来的功能更好。

  例如,曾经,我们使用的电脑是有风扇的。而现在,在相当一部分电脑上,风扇这个子部件已经被优化甚至不需要了。创造性的“内部替换”和“结构优化”都能极大提升技术产品的性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解放周一:是否还存在一种情况:技术生命周期遭遇极限点。无论你怎么做内部替换、结构优化,这个技术的能力就是到头了?

  卢向华:确实存在。一百多年前的螺旋桨飞机,它的主要原理是空气动力学。问题是,螺旋桨飞机一旦飞得太高,空气过于稀薄,螺旋桨转动就无法产生足够多的推力,速度就会遇到极限点,满足不了人类希望飞得更快、更高的需求。后来,人类发明了喷气式飞机,也就是现在主流飞机的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