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0-05-25 09:23 的文章

斗战神神守之魂向“硅丘”学什么

  说起美国的创新高地,最有名的自然是硅谷。当年,乔布斯在这里创立了苹果,比尔·盖茨在这里创立了微软。由此,硅谷也成为很多创业者心中的“圣地”。

  实际上,硅谷仅仅是美国创新高地的代表之一。近年来,美国出现了很多创新区,“硅丘”奥斯汀是没那么有名的一个。不过,其可贵之处在于,它并不像硅谷那样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其成长壮大更多依赖人为因素。换句话说,它是一个人工培育的产物。而且,成功了。

  “硅丘”奥斯汀位于美国南部,是得克萨斯州首府。这里是戴尔公司的发源地,三星、英特尔、苹果、AMD、谷歌等一大批科技巨头均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由于当地汇集了大量科技企业,又以丘陵地貌为主,所以被称为“硅丘”。

  “硅丘”的兴起离不开一个人——被誉为“奥斯汀科技教父”的乔治·科兹梅斯基。

  科兹梅斯基教授对于创新的判断其实与我们并没有太多不同。他也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创新的有效手段。不过,依据其一手打造出“硅丘”的思路来看,高校仅仅是创新的源头,但不是创新的主导。位于主导位置的一定是企业家。真正有效率的创新是以企业为核心,前端链接起高校,从众多科研成果中寻找兴奋点;后端链接起市场,找到需求,推出产品;位于中间环节的企业则负责基于理论研究完成产品开发及量产工作。

  在工业时代,很多创新都是技术层面的,而不是科研层面的。比如,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时候,就试验了上千种材料。这当然不失为一种可用的办法,但显然不够有效率。不过,这也不能怪爱迪生,毕竟当年并没有光电转化、新材料等基础理论支持。但在今天,科研人员可以基于这些基础理论进行研发,相信就算是一名不那么顶尖的科学家,也可以更快完成试验。

  这就是科研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如果说,科研是以探究规律为出发点的,那么技术则是以应用为出发点的。二者方向不同,在创新中扮演的角色自然也不同。

  搞清了二者的区别,再来看为什么主导创新的应该是企业。

  作为创新的源头,高校虽然科研资源丰富,但在完成应用转化方面就没什么优势了。因为,应用转化是一门与科学研究一样专业的学问,需要有一整套技能,包括发现需求并验证可行性、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推出样机并持续迭代、营销推广等一系列内容。这恰恰是企业家擅长的领域。就像牛顿被苹果砸到了头,于是就诞生了万有引力定律,不过要让他把规律变现,确实难为他了。

  换句话说,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把研究变成创新成果,满足市场需求是企业家的事。这也是科兹梅斯基教授尤其注重企业家创新核心地位的原因所在。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创新该如何开始?应该说,创新的第一步是发现需求,然后寻找技术满足它。所以,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平台将高校与企业连接在一起。

  目前,世界范围内都建起了大量类似平台,其中不少得到了政府的高度支持,不过大多数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平台好不好,硬件投入、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比如,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专利名称时,大多是一堆令人云里雾里的字符,非该领域的专家型企业家看不懂;企业要满足需求,通常需要专利群,可作为外行的他们恐怕也很难罗列出一个准确的清单。两个在各自领域都很专业的群体,在一个看起来信息很透明的平台上,直接对话的结果就是“鸡同鸭讲”。如此这般,连接如何能有效?

  来看科兹梅斯基教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他当时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在他的推动下,校区内专门建了一栋楼供创业企业入驻。创业者遇到问题,只要在大学食堂里随手找到一名相关专业学生,就能得到一个解决方案的大致框架,或者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人。学院还为入驻企业的顶尖研发人才提供教职,给予他们直接向师生阐述需求的机会,高科技企业当然会蜂拥而至。

  当无数人才“扎堆”聚集时,规模效应自然形成,协同创新自然提速,创新的成功率自然也就提升了。在此基础上,科兹梅斯基教授又推动工商管理学院与商学院共同建立了一个技术创业中心,提供包括市场调研、法律顾问、财会、营销、公共关系等服务。创业企业只需聚焦主业,其他事情均可以经由技术创业中心外包给专业企业。这一中心后来发展成为当地著名的孵化器,连寻找融资、推动上市也有专业人士负责了。至此,一个批量“制造”成功高科技企业的链条彻底完成了。这也是“硅丘”值得学习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