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9-26 05:34 的文章

北方影院变脸惊情中国经济的韧性|给你50年,能否再造一个海信?

  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 题 给你50年,能否再造一个海信?

  新华网 段世文 冉晓宁 赵秋玥

  1978年,在青岛一家工厂当车工的周厚健以青岛数理化第一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电子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迎来李东生、黄宏生、陈伟荣三位新生。20年后,由他们领导的海信、TCL、创维、康佳,均在中国彩电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所有家电品类中,从来没有一个产品像彩电一样,行业争霸打响了一次又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于从一开始就“缺芯少屏”的中国电视企业来说,经历了从落后到追赶,从受制于人再到奋起抗争,终于傲视群雄。这一仗,中国彩电人打得酣畅淋漓。

  今年,海信集团迎来50周岁生日。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推动海信从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作坊工厂走到今天,成长为国际知名高科技企业?

  给你50年的时间,能否再造一个海信?

图为海信大厦

  日韩液晶技术争霸,中国品牌陷入价格战

  自1958年3月17日天津712厂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以来,中国上百家电视企业、超过百万的家电人沉浮在中日韩家电的“三国杀”格局中。

  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发出了当时惊艳世界的“特丽珑”(Trinitron)显示技术,使CRT(显像管技术)电视的画质实现巨大飞跃,在松下、三洋、东芝和索尼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成为CRT电视的王国。

  同年,韩国三星创始人李秉喆在元旦当天穿着传统的朝鲜长袍来到三星总部大楼,向三星各分社社长宣告:世界将迎来科技时代,三星必须进军高科技产业。在大洋彼岸,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也在这一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液晶显示模型,并形成“挂在墙上的平板电视”的初步想法。

  颇为戏剧性的是,此后二三十年间,虽然夏普、东芝、NEC等日本企业率先突破液晶屏技术研发,但是受思维保守、三次液晶面板行业衰退期等多重因素影响,逐步被韩国三星、LG在液晶产业上彻底赶超。

  就在日本和韩国企业在液晶面板行业打得不可开交时,在CRT显像管电视上打得你死我活的中国电视企业,掀起了一场足以载入中国电视产业史册的价格战。

图为1982年出厂的青岛牌44HD4A集成电路黑白电视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疯狂引进彩电生产线的狂潮,业内已有数百家电视机生产厂家,在市场经济下,彩电不再紧俏,库存开始积压。

  基于当时的行业背景,1996年3月26日,长虹电视率先全面降价8%—18%,29英寸大屏幕彩电比国外品牌降价30%。

  绝大部分国产电视品牌被迫跟进。几年后,泰山、双喜、黄河、金凤、熊猫、牡丹等老彩电品牌相继被价格战拖垮。

  时任青岛电视机总厂厂长的周厚健不仅没有跟着降价,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用透明电视机箱对外展示,海信电视机芯比其他品牌的同型号彩电多出12个零部件。“海信产品不降价。”周厚健说。

  经此一役,中国彩电市场,只剩下海信、TCL、创维、康佳、长虹等电视品牌凭技术实力走到今天。

  缺芯少屏,备受欺凌

  从CRT到LED再到OLED,电视的核心技术和最新生产工艺,先是日本企业独领风骚,后来又转移到韩国家电企业手中。进入液晶时代,中国电视企业依然没有得到机会。虽然名义上是电视大国,但由于“缺芯少屏”,在整个食物链的下游备受欺压。一台液晶电视的成本,7成来自液晶面板,韩国面板厂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中国家电企业不得不接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

  日韩企业的技术封锁超过想象。北京电子管厂曾和日本松下合资建成立北京松下彩电显像管厂,结果从1987年成立到2009年CRT显像管的时代结束,中方居然没能掌握彩色显像管的核心技术。

  2003年底,上广电和NEC合资在上海投产5代液晶生产线,6年之后因亏损严重黯然转让,上广电始终没能掌握液晶生产技术。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2013年1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经过6年艰难调查之后对外公开的一纸罚单和公告透露了不为人知的辛酸:2001年至2006年,三星、LG,奇美、友达、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等六家企业,在韩国和台湾地区共计召开53次“晶体会议”。会议基本每月一次,主要是交换信息、协商价格,其中的关键一条是在中国大陆境内销售液晶面板时,几家一起作价,联合操纵液晶面板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