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19-09-08 00:38 的文章

京东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带动高质量就业

  7月的内蒙古骄阳流火。在呼和浩特火车站的站前广场上,戴磊送走了最后一批离校的同学。说实话,作为农业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选择空间其实并不大,同学们多数都选择了去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打拼,往往也改变了就业方向。

  和他们比起来,戴磊觉得自己还算是幸运的。并不是因为他找到了薪水更高的“金饭碗”,相反,他要收拾好行李,搭乘公共汽车到100多公里远的一个县里,去那里做一名“新农人”,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沟壑里继续种植他的梦想。

  公共汽车翻过一道山梁,映入戴磊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在这片农业种植区里,融合了京东农场和蒙清农业公司在智能农机调度、AI技术、物联网(IoT)技术、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当前最为先进的农业应用技术。

  京东-蒙清合作建设的京东农场项目基地

  戴磊的选择也折射出当前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择业新方向,根据脉脉与京东在日前共同发布的《2019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虽然北上广深和大型企业仍旧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方向,但是,一大批新兴城市也展现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千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在这一趋势的背后,随着国内消费互联网逐步转向产业互联网,以京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模式,也正在从电商零售转向“以零售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伴随着从传统的一体化走向一体化的开放,这些原属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逐步对外开放给全社会,在企业自身需要吸纳更多技术人才满足创新性岗位的同时,也在为零售基础设施平台上成长起来的成千上万个创业项目提供支持,为全社会提供更多元的就业岗位,从而形成滚雪球效应,更有效地发挥了互联网平台经济在促进高质量就业上的价值。

  95后就业观:不抢铁饭碗 不挤北上广

  在戴磊到来之前,这个地处黄土沟壑深处的高茂泉村,早已经成为一群年轻人的创业沃土。

  作为这片创业沃土的初创者,出生在这片黄土地的刘峻承,在2005年毅然放弃了上海外企的工作,回到家乡传承父亲刘三堂先生的五谷杂粮事业。他很清楚,想要改变这片贫瘠的土地,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和他一样的年轻人,有朝气蓬勃的活力和创意。这几年里,每到暑假都会有一群大学生来到“乡村创客中心”,刘峻承会给他们讲他的“创客中心+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几年下来,这间蒙清·创优乡村创客中心已经吸引了几十名大学生。而能够打动这些大学生们的,不只是认可“乡村创客中心”的创业模式,还有那句最为简单质朴的话:“留下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蒙清农业“乡村创客中心”

  来自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王亚楠,为自己牵头负责的合作社,制作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从每一家农户产量的经纬度、土地面积、产量到育苗时间、收割时间……他帮助农户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种植制度和收粮制度,还通过自己在学校的资源,邀请农业专家到乡下来给农户们做培训。

  作为京东集团X事业部农业发展部总经理的乔志伟,研究了十几年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像高茂泉村这样的土地,和乔志伟去过的很多中国农村一样,丘陵多、平原少、旱涝不均,土地多数分散经营,难以借助机械化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

  “产业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京东的农场管理平台就是将智能农机调度、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以及区块链这些技术,融入到前端的农业生产,让所有的农产品生产信息变得可视化、透明化。”在乔志伟看来,只有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应用,才能最终改变传统农业的低效和标准的缺失,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乔志伟的得力干将,陈文雅在来到京东农场之前,同样也做了十几年的传统农业,然而,她发现自己的职业似乎有一个难以突破的天花板,她归纳成最直白的一句话就是:“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

  陈文雅在田间巡查,做生产记录

  现如今,她在京东农场里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借助于京东农场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将种植信息、产品信息在种植户和消费者之间互动,所有优质的产品都将进入到京东农场的溯源体系,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农产品上的一个二维码,了解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包括产地、品种、成长期、浇了多少次水、施了多少次肥,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