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23-11-13 16:19 的文章

surrender是什么意思新一轮中美经贸对话开启

  应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邀请,1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启程前往旧金山,对美国进行访问。

  此行,是在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的共识——巴厘岛会晤中,两国元首同意两国财金团队就宏观经济政策、经贸等问题开展对话协调。

  今年9月,为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重要共识,中美双方商定,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包括“经济工作组”和“金融工作组”。半个月前,中美经济工作组和中美金融工作组相继举行第一次会议。

  此次访美,有利于加强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玉渊谭天了解到,此行赴美,中方要求美方必须重视中方关切,这是此次交流的前提。

  这些关切,需要美方高度重视,并拿出实际行动作出回应。

  在中美双方都官宣此次访问行程的同一天,《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美国财长耶伦自己写的文章,她在文章中透露了部分在7月访华时的表态:

  我在北京之行期间向中国解释,美国的经济政策,是基于直接的国家安全考虑,而不是为了让美国获得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优势或是打压其他国家。

  作为财长,耶伦负责制定与经济、财政等有关的政策并提出建议,这其中也包括对华经济政策。

  相同的话,耶伦在4月就说过。当时,她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演讲时提到,美国无意损害中国经济发展,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有针对性的行动,纯粹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

  这场演讲的主题是“美中经济关系”,它也被美媒称为“拜登政府就对华立场最全面的阐述之一”,被视为拜登政府最新的对华经济政策。而它的实际主旨,直白一点地说,就是安全第一、经济第二。

  事实上,拜登政府上任以来,对华经济政策的术语一直在变化,从“脱钩”到“再挂钩”再到“竞争”,从“小院高墙”到“去风险”再到“友岸外包”,背后不变的,是其所谓的“安全”叙事。

  对于美方的表态,中方的态度也很明确。7月,国务院副总理、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在北京会见耶伦时就提到:

  泛化国家安全不利于正常经贸往来。

  7月在北京,中方就已经点明了美方的小心思。

  在中美经济交往中,美国长期泛化、滥用“国家安全”,其背后,是美国的霸权思维还在作祟。

  中国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美国却一直将中国视为威胁自身地位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的世界观、中国观、中美关系观都出现了严重偏差,这也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包括对华经济政策出现了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耶伦在这次的文章中特别做了反思,称“我们不应该沉溺于与中国的竞争,以至于被竞争所定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长期关注拜登政府对华经济政策,据她观察,拜登政府的确在反思对华政策,尤其是经贸领域对华政策的错误,这在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但美国对华的遏制打压,以及这背后根本性的对华竞争思维并没有彻底扭转。现在只能说,有一些向好的迹象。

  无论是“脱钩”还是“去风险”还是“友岸外包”,其实质都是一个词,“脱钩断链”。

  “供应链”也是美方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以来,在外媒的报道中,平均每个月都会有90多篇关于耶伦谈论“中国”与“供应链”。

  如此煞费苦心,成效几何?

  今年8月,《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名为《拜登的中国战略不起作用》的报道,其中提到,尽管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脱钩断链”的措施,以减少所谓的对中国的依赖,但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依然完好无损”。

  这篇报道中提到这样一组数据:

  2018年,美国从“低成本”亚洲国家进口的商品中,有66%左右来自中国,到2022年,这一数据变成了刚过50%,美国将其中的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东南亚国家等。

  从数据来看,美国的政策取得了“效果”。但报道也提到,数据变化背后的真相是,美国将这些订单从中国转给其他国家的同时,接受美国订单的国家又在将生产转给中国。

  《经济学人》提到这样一个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