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裔熊一项追求发展、崇尚共赢、传递希望的伟大事业——国际社会瞩望“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
又一次北京之约,又一次宾朋满座。万众瞩目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2023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向了新高潮。
90多国、130多国、140多国……最后定格于151国,在论坛启幕前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与会国家数量仍在不断攀升;从283项到458项,从640多亿美元到972亿美元,无论是论坛期间形成的成果总数还是企业家大会上达成的协议金额,都较上一届出现了显著增长。对这一串串“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国际舆论如是评论:论坛的规模和成果都“超出了外界预期”,彰显出中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超出预期的不仅是此次论坛的规模和成果,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壮大之路。俄罗斯总统普京坦言,10年前很难想见具有如此全球性规模的大手笔项目能够成功,但我们的中国朋友做到了。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感慨:“现在回想起来,非常了不起的是,10年前中国就提出了有关世界需要什么的倡议,那就是必须把人类团结在一起。”
中国为什么行?“一带一路”为什么能够成功?习近平主席在论坛欢迎宴会上讲的一句话道明答案:“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追求发展、崇尚共赢、传递希望,这是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密码,更是国际社会对它的下一个金色十年倍加期待的理由。
追求发展的“一带一路”
这是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2023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在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首先阐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
回到中国倡议的诞生时刻,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初心。
彼时的世界,仍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困扰,经济全球化受阻,发展与合作动能不足,发达国家在寻找避免“大停滞”、实现“再发展”的新办法,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在探求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新路径。
彼时的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开启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也正以坚实步伐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形势下推动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大决策,也是新时代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方案。
从亚欧大陆到非洲和拉美,一个个天堑变通途、“陆锁国”变“陆联国”、发展洼地变繁荣高地的合作故事,改变着世界的发展面貌。资源要素的配置优化了,经济运行的效率提高了,自主发展的能力增强了;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越来越多接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世界贸易和投资再度活跃起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这是2023年9月30日在印度尼西亚普哇加达拍摄的一列行驶中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不忘初心,劈波斩浪,砥砺前行。
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愈发严峻的气候危机、日益澎湃的新工业革命浪潮,“一带一路”展现出因势而谋、应势而变的“非凡适应性”。从起步探索到稳步推进,健康、绿色、创新、数字丝绸之路等新领域合作如今已是一派生机蓬勃。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在一篇题为《十年进展:“一带一路”带来的全球性变革》的文章中写道,“一带一路”倡议是一股坚定而又敏捷的力量,反映了它所接触的世界不断变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