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电子图书馆中国,是市场更是赛场
10月20日,我国公布了最新的外资数据。
今年以来,这一数据已经成为某些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的“主攻点”,谭主梳理了美西方主要媒体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发现,平均每天都有1-2篇有关外资逃离中国的内容。
外媒之所以抓着这一数据不放,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跨国投资整体低迷。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降12%。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大趋势来看,中国难得地保持了上涨势头——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同比增长6.3%。
今年,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报告,初步估计2023年一季度全球外商投资同比下降25%。
中国,同样受到了影响。最新的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199.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4%。
外商投资是市场行为,阶段性波动是正常,但外媒拿着这一数据反复炒作“外资逃离中国”,又试图用这一数据定义中国经济,构建非此即彼的二元叙事。
一家企业,不会因为一个数据去作决策,同样,一个数据,也无法定义一件事的好坏。
在华外资企业真实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又该如何看透数据背后的发展逻辑?
通过权威机构,谭主接触、了解到了在华外资企业的真实想法,并得出了一个判断:
中国,正在成为检验外资质量的最好土壤。
企业的目的是盈利。今天的中国,对外资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首先要看的,是营收。
谭主也收集到了一组数据:
今年第二季度,苹果大中华市场营收157.6亿美元,占总体营收19.27%;
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中国市场营收57.31亿美元,占总体营收22.99%。
一家公司,在一个国家的市场营收占到其总营收的1/5左右,甚至近1/4,这个权重是相当高的。
中国市场不仅规模大,收益也高。
根据测算,近五年来,中国的外商投资收益率为9.1%,远高于欧美的3%左右,也高于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表示,对于外资来说,中国市场不管是作为采购市场还是销售市场,基本上占到了它四分之一左右的份额,现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利润率都很低,没有企业会有勇气放弃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
其实,市场和盈利一直是外资所看重中国的重要条件,这是许多外资企业来华获取竞争力的抓手,然而获得竞争力的内涵早已变了。企业在中国获得比较优势靠的已不是早年间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
2018年7月,特斯拉与上海市政府签署独资建厂的协议。上海工厂,目前每周能生产汽车超过13000辆。
效率的背后,是有近200家中国企业直接、间接为特斯拉供货。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工厂,距离特斯拉的工厂在500公里以内。
这样的供应链产业链优势,只在中国能够找到。
中国对于外资企业的意义,不单单是中端的生产与后端的销售,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市场也在影响其研发与设计,重塑其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达到53.1%,这是自主品牌首次实现半年度市场份额超50%。
这是二三十年前,这些跨国企业无法想象的情形。
2009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并持续至今,借着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东风,来自德国的大众、来自日本的丰田等,都曾登顶“世界第一大车企”的宝座。
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中国的自主品牌也在不断成长。
对外资企业而言,着眼中国市场,不再是单纯地跟盈利划等号,而是通过深耕中国市场,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一季度,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迅猛。
现在,中国代表的不只是“市场”,更是中外企业产品的“赛场”。
正如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全球名誉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在今年提到的,如果你身处像中国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你真的必须做到最好,因为你面临着来自最优秀的人才和企业的竞争。如果你试图回避竞争,将注定失败。
类似的话,美国通用电气前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也说过,他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
如果你不在中国做生意,你兴许无法生存下去。
这不是被中国市场淘汰,而是被时代所淘汰。现如今,一个不在中国扎根的企业,又怎么能说自己可能成为顶尖企业?
中国贸促会办公室对600多家在华外资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近九成外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上升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