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军中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行稳致远 前景广阔
国际问题观察员 欧时平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10年前,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现在,这一倡议正从愿景变为现实,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务实合作平台。在国际安全形势严峻、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发展鸿沟不断拉大、全球秩序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欧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等方面取得了宽领域、全方位、多元化的丰硕成果,重要性日益凸显。
“五通”齐头并进,合作成果斐然
政策沟通深对接。在中欧高层的政治引领下,“一带一路”作为重要内容已写入中国与欧盟以及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政府间联合声明。中国就“一带一路”建设与匈牙利、保加利亚、希腊、葡萄牙、瑞士等欧洲27个国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议定书、协议等不同形式的合作文件。中欧间涉及互联互通的交通、海关、贸易、农业等双多边交流沟通更是频繁展开。欧洲各国重视“一带一路”倡议对欧亚大陆繁荣发展和全球治理完善的深远意义,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认为,“一带一路”有助于维护多边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了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区域和平稳定,希望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与中国加强对话、合作共享。
设施联通广开路。中国和欧盟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泛欧交通运输网络对接,并在中欧互联互通平台框架下加强交流。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十年来累计开行7.8万列,运送货物740万标箱,货值逾3000亿美元,开创了跨大洲、长距离、大运量、全天候、绿色低碳的全新运输方式,成为新时代的“钢铁驼队”;中国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动车组首次出口欧洲,将为匈塞铁路项目提供更智能、舒适、快捷、环保的旅客运输服务;中国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年货物吞吐量增至500万标箱以上,跃升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地中海领先集装箱大港;意大利瓦多集装箱码头开港运营,成为意第一个半自动化码头;列日、卢森堡等城市成为中欧陆路和航空货运新枢纽。中欧陆海空联运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亚欧大陆区域整体发展,也造福了沿途各国人民。
贸易畅通促增长。“一带一路”将中欧两大市场更加紧密联结在一起,在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疫情冲击下,中欧经贸额仍逆势上扬、再创新高,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2022年,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双方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欧洲对华投资同比增长70%;中国对欧投资同比增长21%。日前,第十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围绕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产业链供应链等议题进行了坦诚务实的沟通交流,达成一系列互利共赢的成果和共识。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之变,中欧坚持对话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具有特殊意义,向世界释放互利共赢的积极信号。
资金融通擦亮点。中欧金融机构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20个欧盟国家加入亚投行,中国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基金共同成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推进,成立了中欧国际交易所,“沪伦通”已扩大至德国和瑞士。中国发起设立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有效拓展了共建国家投融资渠道。德意志银行于2019年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白皮书,德国商业银行不仅于2018年与中国商业银行签署了有关“一带一路”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还于次年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中欧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创新投融资模式,丰富投融资主体,完善投融资机制,努力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民心相通润无声。中欧分别是东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双方互办文物展、图书展、电影节、艺术节、音乐节以及文化年、旅游年等活动,在城市建筑、博物馆美术馆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是欧洲第一大高等教育留学生来源国,欧洲是中国第三大海外留学生来源地。欧在华开设了歌德学院、法语联盟、塞万提斯学院、卡蒙斯学院等文教机构,中国高校在欧设立开展中文教学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欧人文交流格局加速形成,不断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也为中欧关系发展持续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