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20-10-03 00:09 的文章

obooko正义与进步事业的光荣战士

 

  抗战期间,波兰医生傅拉都启程赴湖南开展救治工作。

 
 

  匈牙利医生沈恩。
  资料图片

 
 

  1994年,倪慧如(左)拜访白乐夫夫妇。
  邹宁远摄

 
 

  1999年,刘祺宝和孟威廉在交谈。
  刘祺宝供图

 
 

  2015年,援华医疗队部分后裔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前留影。
  邹宁远摄

 

  1936—1945年间,波兰、保加利亚、德国、罗马尼亚等国的多位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他们救治伤员、防治疫病、培训医护人员,全心全意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们及其后裔也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建设发展,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仍在延续

    

  傅拉都 

  中国的经历是一生的骄傲

  本报驻波兰记者 于 洋

  “我的父亲是一个怀揣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岁月里,我的父亲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在中国的经历是他一生的骄傲。”波兰医生傅拉都的儿子尤雷克·傅拉都说。

  斯坦尼斯瓦夫·傅拉都19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犹太家庭。上世纪30年代,他在法国加入左派组织,后又参加波兰共产党与法国共产党。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傅拉都毅然参加了由各国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组成的反法西斯国际纵队,前往西班牙援助当地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1939年8月,傅拉都与其他几位国际纵队战友一起奔赴中国,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尤雷克说:“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父亲他们是去了需要他们的地方。”

  几个月后,傅拉都等人在保卫中国同盟领导人宋庆龄的安排下,几经辗转,抵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驻地——贵阳图云关。他和其他外国医生努力适应环境,抓紧时间学习汉语,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他们和中国的医务人员一样,吃的是糙米,住的是草房。

  在华期间,傅拉都被聘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顾问,担任卫生勤务指导员,后率队奔赴湖南、湖北等地,积极救护伤病员。为了壮大救护力量,他在湖南湘阴沙田坪办起一个军医训练班,指导了不少医疗救护专业的中国学员。在前线,傅拉都受到官兵们的尊敬和爱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父亲与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深厚的情谊。”尤雷克说。1940年,傅拉都在重庆拜访了周恩来,提出想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周恩来说,只要是在中国,在哪里都是一样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尽管没能去西北参加抗战,傅拉都经常把外国医生们募集到的医疗器材和药品通过各种渠道送给八路军。

  抗战胜利后,傅拉都回到波兰。1957年,他出任波兰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携家眷重返中国。驻华7年间,他到访了中国的很多地方。一次乘火车出差路过湖南株洲、衡阳,他忍不住热泪盈眶:“这里的每一块土地,几乎都有我的足迹。”

  2016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波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波兰《共和国报》发表署名文章《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其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国人民彼此同情、相互支持,结下深厚友谊。傅拉都、戎格曼等波兰友人不远万里来华,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医疗支援。”

  “习近平主席提到我父亲的名字,让我们非常感动。”回忆过往,尤雷克说,父辈与中国人民之间饱满而深沉的情谊仍然在当下延续着。“二战已经结束75年了,身处和平时代的人们不应忘记战争的残酷,更不应蓄意挑起对立和战争,只有这样才能不愧对先辈,才能为后代负责。”

   

  沈恩 

  父亲的正确选择

  本报驻德国记者 花 放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并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父亲做了非常正确的选择。”今年72岁的约瑟夫·索莫吉这样评价他的父亲沈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