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20-05-29 09:10 的文章

落寞的句子美国“龙”飞船即将首次载人飞行

在经历了9年空窗期后,美国计划于北京时间5月28日4时33分,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全新“猎鹰9号”火箭,把载有罗伯特·贝肯和道格拉斯·赫利2名航天员的全新“载人龙”(Crew Dragon)飞船送上天。

这次发射号称是自美航天飞机2011年7月执行最后一次任务以来,美国航天员首次从美国本土升空飞行,也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立18年以来首次载人任务,将使其成为历史上第一家使用私人制造火箭和飞船将人类送入轨道的公司。

这是一条什么“龙”

“载人龙”飞船又叫第2代“龙”飞船,它具有可重复使用、乘员运输能力强、内部空间大和操作友好等特点,能够执行低成本、业务化的低地球轨道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它和“龙”货运飞船一样,也用“猎鹰9号”火箭发射,都采用两舱式设计,只不过“载人龙”是由乘员舱和非密封舱两部分组成的,内部增加了生命保障系统、座椅和控制面板等;而“龙”货运飞船是由货运舱和非密封舱两部分组成的。不采用“联盟”载人飞船那种三舱段设计的优点是内部加压空间都集中在一个舱段内,可明显增加航天员的舒适度,搭乘的航天员也多。另外,乘员舱前还有一个保护交会对接装置的前锥体。

为了确保“龙”飞船能快速从货运舱转换成乘员舱,除了乘员逃逸系统、生命保障系统和允许乘员利用飞行计算机控制船载控制系统等与载人有关的特设系统外,“载人龙”飞船的乘员舱和“龙”货运飞船的货舱在结构上几乎是相同的。

乘员舱用于运送乘员和加压货物;非密封舱携带非加压货物。“载人龙”采用最高级的碳纤维材质和阿尔坎塔拉面料,净重9.525吨,发射质量15吨,高8.1米,直径4米,加压容积10立方米,非加压容积37立方米,上行载荷能力6000千克,下行载荷能力3000千克,处理废弃物800千克。该飞船可独立飞行工作7天,对接状态下能工作210天。

与“龙”货运飞船相比,“载人龙”飞船有不少突破。例如,“载人龙”使用了新的超级天龙座发动机系统、触摸控制屏和更耐用的热防护层等众多下一代航天器技术,可容纳7名航天员(目前俄罗斯“联盟”飞船只能搭载3人)。

它是一艘完全自动驾驶的宇宙飞船,可以实现全程自动化飞控,全自动对接空间站,全自动应急处理各项预案等,当然也可以切换到人工操控,同时同步受到总部飞行控制中心监控。它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其操控台由3块可移动的大型液晶触摸控制屏组成,它们是驾驶控制的关键,操作过程与使用iPad接近。这款飞船的操控和飞行信息显示在3个面向指挥官和驾驶员的大尺寸触摸屏上。触摸屏兼容航天服的手套。

触摸控制屏下方有若干物理按键,位于中央控制台上的人工按键是专为紧急情况下执行关键任务使用,即如果触控屏出现故障,所有功能都可通过硬件控制来实现,“灭火”按键需要航天员按压物理按钮来操作。这种高度电子集成和平板显示降低了飞船操作难度,对航天员十分友好。

身旁不装太阳翼

“龙”货运飞船采用可展开的太阳电池翼,而“载人龙”飞船的一大亮点是取消了可展开太阳电池翼的设计,而是采用非加压舱半包围体装式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一大创新。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电池翼展不开的故障,而且比展开式太阳能电池翼使用率高,效能更好,无论哪个角度,只要有太阳光照,飞船就会吸收光辐射。当然,采用这一技术对成本和集成工艺要求甚高,除了太阳能电池板必须变成曲面集成外,还需要慎重考虑、反复测试热膨胀问题。

该飞船另一大亮点是设计理念具有未来太空感,改变了以往载人飞船“重功能,轻设计,无美感”的通病,让搭乘“载人龙”飞船变成一种太空享受。例如,虽然“载人龙”在外形上是一个传统的钝锥形弹道胶囊与一个鼻锥形帽设计,但它比“龙”货运飞船更苗条圆润。飞船设计有4扇舷窗,大幅扩展了航天员的视野。航天员出入飞船的进出臂也设计得很现代、很科幻。

其内部设计简洁,与特斯拉电动汽车内部设计很相似。整个乘员舱看起来就像是一辆豪华的轿车,一共有7个褐色真皮斗式座椅,上层4个,下层3个,它们采用碳纤维和阿尔坎塔拉织物材料。为了多带东西,也可以变成4座。其运货空间位于飞船尾部,最多能容纳14立方米的货物。如果不搭载7名航天员,还可以加载等量的货物。

该飞船既可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也能在航天员的手动控制下完成对接,而无需“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协助。这意味着“载人龙”采用了更新的测控设备,能达到更高的控制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