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19-11-02 23:21 的文章

武琳琳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梦想篇⑩)

 

  9月12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埃文斯湾初级中学,一名女孩在“发现中国日”活动中学习舞狮。
  新华社记者 郭 磊摄

 

  放眼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万里之遥变为咫尺近邻,人类的文明对话从未像今天这样便捷。但世界并不安宁,冲突与纷争、傲慢与偏见依然存在,文明冲突、文明威胁等论调仍未消止。如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世界在思考。

  “人类社会越发展,越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民心相通。”《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深刻阐述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也是中国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响亮答案。

  

  中国主张:超越传统国际关系

  2019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白皮书指出,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迈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关系、文明间关系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在人类文明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的同时,民粹主义也在泛滥,‘文明冲突论’卷土重来,文明偏见、文明歧视、文明对抗、文明冲突等声音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局面远未形成。”复旦大学外交学系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提倡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解决信任赤字,促进国家间关系改善,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生态,实现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

  “全球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新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外交学院教授高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正在形成一种经济、政治与文化网络。中国主张各国携手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合作依赖民心相通,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之一。”

  路透社称,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孤军奋战,如果各国都将自己与其他国家隔离开来,文明将失去活力。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文字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提及这句话,并指出,这样一种期待,这样一种憧憬,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坚守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李炳铉说,“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政治、经贸等途径来解决全球性问题。然而,寻找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对策时,还应抛弃无知偏见,加强相互理解。国家之间夯实理解的基础,可以增进彼此信任,各民族、各文明会自然而然地互相学习、精诚合作。”

  中国智慧:开放包容促交流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习近平主席曾这样指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中的古语,蕴藏着启迪未来的中国智慧。白皮书指出,要秉持平等、多样、包容、开放的文明观。

  “中国今天强调文明交流对话,并不是以一种自傲的态度突出自身文明的优越,输出自身的方式,而是提倡双向的交流,是在更加自信、更加平等的基础上扩大开放与交流,在交流中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在互鉴中推陈出新、发展进步。”张骥表示。

  阿富汗政府信息和文化部规划及政策主任阿卜杜勒·摩奇姆认为,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将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生,也将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人为地制造文明冲突,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只能加剧文明间的隔阂,使世界陷入分裂与对抗。”白皮书旗帜鲜明地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