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18-11-21 12:06 的文章

dota恐怖利刃出装心系人类共同命运的“中国草”

 

图为今年5月28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戈罗卡布北戈罗卡区菌草旱稻示范基地,林占熺站在数米多高的菌草前。(本报记者 卫庶 摄)

 

“18年前,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 1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信使邮报》《国民报》发表题为《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的署名文章,文章中这样写道。

来自中国的菌草顷刻间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其实,在不少国家,人们对菌草并不陌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卢旺达、在南非、在斐济,有的孩子被父母取名为“菌草”;有的人将菌草编进歌曲;有的赞誉它为带来希望的“太阳草”。

类似的小故事,是菌草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的写照。从农业园区走向普通家庭,从项目走近人心,从示范基地落户巴新为始,到菌草技术散播到全球100多个国家……来自中国的菌草正展开一场世界旅行。扶贫减贫、生态保护、绿色能源……这些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则拓展着这场旅行的界限。

这棵不寻常的菌草本身,也有着不一般的故事。

普通人为国家做事不容易。在需要的地方就有价值

菌草为何物?根据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定义,菌草是可作为栽培食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是中国率先开展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按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的通俗介绍,菌草是系统选育出的品种的统称,可用来代替树木养菇,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菌草最初与巴新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彼时,福建农林大学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其中两位学员就来自巴新。1996年,得知消息的巴新东高地省省长亲自到福建,邀请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去巴新推广菌草技术。

随后,中国派出代表团前往巴新考察项目的可行性。林占熺记得,当时他们到的示范基地还属于刀耕火种的部落经济,不少人仍过着“吃饭一棵树,穿衣一块布”的日子。客观条件也不乐观,气候炎热,疫病流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电话、电视机和网络,地处遥远的南太平洋岛屿上,同去的同志对于项目的可行性并没有把握。但林占熺说,“这个项目可以接下来。”

1998年,我国外经贸部援外司把菌草技术列为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项目,并派出中国菌草技术专家组负责项目实施。

在中国菌草技术援外的第一站,挑战和困难都是未知而全新的。“睡时穿衣,起床脱衣”,基地昼夜温差高达30多摄氏度,菌草育菇的气温条件达不到,国内的方法不适用。专家组只能就地取材,寻找本地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当地艰苦的条件下,专家组坚持了整整8年,在东高地省建立南太地区第一个菌草、旱稻生产示范培训基地,既成功发展了菌草栽培食用菌项目,也结束了该省没有稻谷生产的历史。

因为菌草种菇管理简便,脱贫见效快,菌草生产随后扩展到巴新的三省十区,种出的菌草产品畅销巴新的莫尔斯比港、莱城、哈根等地。巴新原国防部长专门为自己的女儿命名为“菌草”,并在报纸上公布。他说,我要让巴新人民记住,菌草是中国人民帮助我们的一个好项目。

从上世纪南太平洋的岛国巴新起步,中国的菌草示范基地陆续建到了斐济、莱索托、卢旺达、南非和厄立特里亚等国,用途也从发展菌业扩展到生态治理等领域。

技术援外过程中的辛苦,只有奔波在一线的技术专家知道。75岁的林占熺就有过4次与死神过招的经历。其中三次分别因为药物过敏、牛虻叮咬和高血压,现场药物缺乏而差点丢了性命。另外一次,是在非洲野外遭遇抢劫,冰冷的枪口顶着林占熺的太阳穴。

“这一次,我对要不要撤回去是有犹豫的。” 因为援助人员身份才躲过一劫的林占熺说,他感到专家组的安全系在他的一念之间。

临了,他征求大家的意见,“撤不撤回?”

“我们作为普通人为国家做事不容易,继续留下来吧。”专家组的答案让项目留了下来。此后,再没动过撤回来的念头。

菌草的种子由此越播越远。据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据,菌草技术已经传播至100多个国家,已有中、英、韩、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15种文字在传播菌草技术。

“只要在需要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价值,这是一棵中国草,心系人类共同命运。”林占熺说。

“以草代木”。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

若论这门中国技术最初的来源,则要从“以草代木”的假想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