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18-11-18 08:27 的文章

社交游戏制作湖北经济学院:一门思政课程的“网红体质”

“终于抢到啦!”在湖北经济学院,每逢开学选课时,“秒杀”到《当代中国》的学生都很兴奋。这称得上是一门必上的选修课,连续5个学期火爆校园,创下150个课堂名额被16秒抢光的记录,课堂到课率100%,90%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数据背后,是湖北经济学院《当代中国》的“网红体质”。作为一门思政选修课,《当代中国》破解了传统思政课课堂抬头难、互动难、入心难的困境,成为学生口中“全新的、有趣的、自由的”上课体验。

《当代中国》利用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以“互联网+思政课”深度融合创新授课模式走红校园,是湖北省内高校最早进行“课程思政”探索与开发的课程。这一课程聚焦新时代国家的成就与变革,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发展形势,帮助学生读懂国家,认清时代,明确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手机教具,让学生的头抬起来

“请同学们拿起手机,进入微助教平台,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你会想到哪个词语?”代保平老师向同学提问。短短两分钟,现场同学通过微助教参与答题,投影墙上形成答案词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提及最多的词汇,这堂课的主题顺势而出。

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自主试验田,《当代中国》建构了全新授课模式,将“互联网+”引入教学过程。现代网络教学媒介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声画并茂的优势极大增强了思政课的说服力、感召力。包括微助教、微弹幕、微信群、微推送和微信公众号在内的微学习平台,是《当代中国》成为“网红”课程的妙招。

《当代中国》每次开课都会建立课程微信群,课程班主任负责管理,方便师生互动和扩展学习。每个专题会以微页面(H5)形式进行课程信息推送,学生可以提前熟悉专题主讲教师与主讲内容。

以前要求学生“将手机放在讲台,手机到人到”,一度令学生很反感。在《当代中国》的课堂上,手机成了学习助手。

课程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在教学中引入微助教和微弹幕小程序,每个专题都有3个以上的课程讨论题,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答题,课后还能自由发表弹幕。让学生从“课堂埋头玩手机”变为“利用手机学课程”,消除了师生间隔阂,告别了填鸭式教学。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彻底抬头听课,课程还改变传统课堂模式,在讲述文化自信专题时,老师邀请学生上台表演京剧、黄梅戏,将中英文诗句对比呈现,让学生眼、脑、手、耳、心,都留下深刻印象。

金融Q1741班林舒婷说:“老师分享一段英文短文,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对比,让我们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深刻感受到汉语的美。”

因材施教,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枯燥无聊没新意”“照本宣科,没有说服力”“大道理多,脱离生活”等评价,是以往不少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印象。

《当代中国》面世初期,工商管理学院Q1541班周思雨心怀疑虑:“选题这么大而空吗?”一个学期后,她感叹:“我们的确有过于关注自我的倾向。在互联网上可以大谈国外的政治经济,却连自己的祖国都不了解。当代中国这个名字就说明了它的胸襟有多大。立足现在,才是我们最该从这门课中接收到的信息。”要克服学生眼中的“大而空”问题,展现出《当代中国》的宏大胸襟与高瞻远瞩,课程工作室费尽心思,摸索出话语平衡、教师组成丰富、教学案例多样的全新课堂模式。

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同时意味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当代中国》在为学生带来“想象中的课堂”时,对教师队伍的自我学习能力、思政认知水平,甚至是心理承受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走进《当代中国》课堂,教师要学会接受学生质疑和建议,甚至被点名批评。老师单打独斗、学生无动于衷等高校思政课的普遍现象,在《当代中国》课堂上彻底改变了。

《当代中国》每堂课都为学生准备一张“随堂便笺”,课后马上交。学生可以在便笺上自由评价,教师回收后进行批阅,根据学生建议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方式。让学生乐此不疲的是边听课边发弹幕。课件PPT上方保留弹幕弹道,实时显示学生发送的“吐槽”或“表扬”。遇到“吐槽”,老师必须根据吐槽内容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方向和节奏。课后还要整理课堂上出现的匿名吐槽,做好复盘与反思,以待下次改进。

每堂课结束前,任课老师都会预留时间给学生自由提问。通过微助教平台抽点学生与学生自主举手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课程内容继续补充提问。同学们一致反映“授课形式新颖,我们可以自由发表见解,超爱这样的课堂”。

追求真理,让学生的信心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