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男友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该怎样双向奔赴
原标题: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该怎样双向奔赴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写:本报记者 陈春有
策 划:房琳琳 何 屹
“外国读者对中国科幻的兴趣和需求越来越大,科幻市场供给亟须丰富壮大,要想方设法鼓励更多人写科幻作品,才会有好作品涌现,现在中国科幻作家的数量还很少。”科幻编辑、暖夜工作室创始人丁诗颖参加完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后如此感慨。
10月22日,大会在成都落下帷幕。5天里,国内外科幻爱好者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庆祝他们独有的“节日”。2021年12月,在华盛顿举办的第79届世界科幻大会上,成都击败法国尼斯、美国孟菲斯、加拿大温尼伯等地,成功拿下此次大会的举办权。
从刘慈欣小说《三体》获得科幻大奖“雨果奖”开始,到电影《流浪地球》的大“火”,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科幻热潮。
科幻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自19世纪诞生至今,始终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经200年,科幻为何能保持如此高的热度?如何让科幻与科技创新更好地互相成就?还需要哪些力量共同发力,促进二者持续繁荣?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科学界、产业界以及科幻创作人士。
科幻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近些年,中国科技快速发展,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不断激发着文艺创作者的想象力。
“科技发展和科学幻想是一种双螺旋上升的关系。”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兼CEO姬少亭认为,越来越多的技术进入大众视野后,变得不再陌生和遥不可及,人们期待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关心未来现实世界的走向。同时,科技推动工业发展,电影工业基础愈加完善,使得在影视创作方面,“创作者有机会通过复杂的工业奇观,展现出科学世界的特殊之美”。
白铠安是德国青年物理学者,目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认为,科幻作品的叙事,是由作家、读者甚至消费者的相互作用构建的。
“人们看到科幻创作中未来世界不同的可能性后,对迎接未来家园会做出基于比较和思考的更优选择。”白铠安举例说,有些科幻作家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十分着迷,他们关心城市如何变化、关心在何处居住,他们对人类头顶上这片广阔的空间思绪万千,提出在太空建造未来城市的想法,还提出了新型建筑材料或许需要通过组装机器人进行多维打印。
但白铠安坦言:“最终实现这样的想法,至少需要两三百年。道路虽然曲折,但由科幻故事描绘的技术愿景,激励着科学家去探索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一步一步把想象变成可能。”
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人才,而科幻作品作为媒介,一直引领大众爱上科学,甚至步入科学研究殿堂。
“我就是受到科幻小说的直接影响而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德国科学家托马斯·梅尔直言。
高中时,托马斯·梅尔热衷于阅读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是他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之一。该小说讲的是一批地质学家通过火山口进入地下世界,探索地球内部的奇妙景观和生物。书中广博的科学知识和瑰丽奇妙的想象让托马斯·梅尔喜欢上了物理,促使他在大学时选择物理专业,并最终成为科学家。“这就是科幻的魅力。”托马斯·梅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地心游记》是一部虚构作品,却在当时引发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现象的探索欲望。
“这跟我正在从事的高压科学研究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在实验室里模拟和研究高压环境下的物质行为,帮助人类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托马斯·梅尔说。
科幻作品常常关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环境变化等对人类的影响。
丁诗颖和她的团队正在引进意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主编的《太阳朋克》选集。在她看来,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时代,环境可持续发展议题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启示。
丁诗颖还提到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和菲利普·迪克笔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些故事告诫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进步和便利时,也要警惕技术的负面影响,不能过度依赖技术创造出的虚拟世界。”丁诗颖说。
姬少亭是个技术乐观主义者,她赞同刘慈欣的观点——技术是前进的,技术产生的问题,人类最终也能靠技术解决。
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岚峰表示认同。在他看来,科幻最独特的功能是鼓舞性作用。“好的故事,最难能可贵的始终是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的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最终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以儒勒·凡尔纳笔下的《神秘岛》为例,该小说主人翁深信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科学的巨大力量将使人类建立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乐观主义精神给予持久的温暖和力量,这正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
科幻创作进入利好时代
科普工作对于提高人口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系列科普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