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轲妤古丝路 新通途——郑州续写千年丝路传奇
原标题:古丝路 新通途——郑州续写千年丝路传奇
盛夏时节的中原大地生机勃勃,中欧班列(中豫号)呼啸疾驰,如同新时代的钢铁驼队,畅行于欧亚大陆;
从大洋彼岸飞来的航班平稳降落在郑州机场,满载着鲜嫩多汁的生鲜果蔬,为中国饕客奉上异国美味;
电波沟通着此处与远方的讯息,无数外贸企业“乘网出海”,“买全球卖全球”……
千年前的中原,商贾云集,繁荣兴旺;千年后的郑州,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四线交织,共同为郑州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十周年,“跑”出中原开放加速度。王照亮摄
陆上丝绸之路:摇响中原开放的阵阵驼铃
郑州国际陆港,橘色的龙门吊抓起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放置在各列火车上,汽笛声疾,货运繁忙。
十年来,中欧班列(中豫号)越开越密、越跑越快。年开行量已从2013年的13班增长到2022年的2050班,开行频次从开行之初的每月一班增长至2022年底的每周去程16班、回程18班的高频往返,境内以郑州为枢纽,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二级集疏中心,辐射半径达1500公里,涵盖近四分之三国土面积。
“作为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开放载体,十年来,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近8000班,承运货物上万种,进出口货运量近420万吨、货值280多亿美元,综合运营能力保持全国前列,初步实现‘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境内外物流网络布局。”郑州经开区开放办副主任张延永介绍。
中亚线路开通、俄罗斯线路开通、意大利线路开通……一条条运输“动脉”被打通,助推河南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钾肥专列、南阳香菇专列、绿豆专列、板材专列、新能源汽车专列等特色商品专列,精准服务本地经济发展,有效发挥稳外贸、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用。
中欧班列创新开展“运贸一体化”,带动双向贸易发展。依托欧洲、中亚、亚太(日韩等)的业务和物流网络,通过直采、直购、全程溯源,与境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商、贸易商等建立直接合作关系,构建线上线下多种销售渠道,打造“郑欧进口商品”品牌。
“通过中欧国际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每一个车厢的信息、温度要求、在途状况等我们都可以及时跟进。”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王景玉介绍说,“借助新装备,我们实现了冷藏箱温度、湿度精确控制,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点到点的全程可视化的冷链运输服务,将科技深度植入班列运营全流程。”
伴随着中欧班列的汽笛声起,跨越千年的丝路古道,如今再次摇响中欧贸易新时代“驼铃”。
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货运量突破100万吨。薛奥林摄
空中丝绸之路:架起连通欧亚的经济廊道
2014年6月15日,首班卢森堡货航“郑州号”顺利启航,郑州—卢森堡国际货运航线正式开通,横贯中欧的货运“空中丝绸之路”成功架起。以“空中丝路”建设为引领,河南郑州航空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壮大,实现了从机场小镇到航空新城的“飞跃”。
从不锈钢管、车厢轨道配件、吊架桥梁等工程设备,到赛马、羊驼、海豚等活体动物,仅2023年上半年,郑州机场保障的超长、超重货物已超过100单。
“目前,我们以郑州航空枢纽建设为牵引,不断提升郑州机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打造航空、高铁、陆港、公路高效衔接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河南机场集团货运公司国际业务部副经理许宏宴介绍,“航空口岸全面实施‘7×24小时’客货运通关保障和货物出口‘提前申报’通关模式,在‘区港联动’的基础上启动了‘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实现了综保区和机场口岸的无缝连接,通关时效提升了60%。”
不仅如此,郑州航空港还实现了从“机场小镇”到“航空新城”的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覆盖超过2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110平方公里,区内集聚人口超100万人。
与此同时,河南郑州航空港正加速打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卫星、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物流、会展商贸文旅、生产性服务业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比亚迪百万级新能源汽车整车基地等一系列产业布局逐步落地,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