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23-05-25 07:06 的文章

希望被你填满长江禁渔,亮出“强基础”成绩单

 

  图①:江豚迁地保护现场。
  图②:渔民转产就业成为协巡队员。
  以上图片均为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核心阅读

  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是“三年强基础”的收官之年。两年多来,水域生态、上岸渔民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接下来如何更好保护长江生态、稳定上岸渔民生计?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探访长江岸线。

  

  烟波澹澹,水涨一篙。

  近日,鄱阳湖正式进入丰水期,最早的一批刀鲚已从长江洄游入湖,成群的鲤、鲫、鲇在水草间游弋。作为长江流域第一大淡水湖,这里即将陆续迎来各种鱼类繁殖生长的旺季。

  根据党中央部署,“一江一口两湖七河”,包括长江干流,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大渡河、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等重要支流,涉及全国15个省、直辖市,从2021年1月1日起实行10年禁捕。

  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十年禁渔’是一个战略性举措,主要还是为了恢复长江的生态。10年后我们再看效果。”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长江禁捕两年多来,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退捕渔民转岗就业、获得安置保障,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养护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放眼长江,波光粼粼,清江清湖,这是禁渔后的壮美景象。禁渔,意味着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人上岸。

  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禁捕水域近100万亩。2020年以来陆续建成的“智慧渔政”平台,与市、乡镇、村三级禁捕网格化管理体系相衔接。

  “过去光靠‘两条腿、一双眼、一个手电筒’工作,现在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第一时间排查。”沅江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周建平介绍,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市渔政执法监管成本和案发量分别下降20%和23%。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水域管理点多、线长、面广。两年多来,沿江各地加强禁渔执法监管,高压严打态势下,禁捕秩序稳定。2022年,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月均出动执法人员14.4万人次、执法船艇1.1万艘次,查办非法捕捞等涉渔行政案件18525起,清理违规网具18.4万张(顶)。

  十年禁渔,抓保护是“堵前门”,还要“开后门”——抓养护。

  “扩大种群数量,放鱼是重要手段。”前不久,湖北省郧西县龟龙山庄负责人召集职工在郧西县生态渔业种苗繁育基地购置55万尾鱼苗,放流五龙河。

  五龙河注入天河,再入汉江,放流的这55万尾鱼苗欢快地在奔流清水中嬉戏,两岸杂花生树,水曲柳参天茂盛。“作为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守好一江清水,护住渔业资源,我们责无旁贷。”郧西县委书记查宏说。

  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每年6月6日这天,全国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在长江流域等地开展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这个时间正是鱼类的生长繁育季节。

  “增殖放流作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促进渔业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增加渔业效益、提高渔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说。

  “十二五”以来,全国已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近124.9亿元,放流各类苗种超过4559.4亿尾。增殖放流社会影响日益加强,在许多地方已成为群众性生态文明建设活动,6月6日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约定俗成的“放鱼日”。

  沙鸥翔集,鱼儿畅游。长江禁渔两年多来,给我们回报的是不断的惊喜。

  看数量,令人欣慰。

  珍贵物种长江江豚数量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到2022年的1249头,实现历史性回升;胭脂鱼、长吻鮠、子陵吻虾虎鱼等珍稀濒危鱼种,在饶河、上犹江等水域屡次现身;“四大家鱼”以及各类区域代表物种资源正在加快恢复。

  看种类,令人心安。

  时隔20多年不见的鳤,在洞庭湖、湘江、沅江相继监测到一定数量的种群;首次在洞庭湖监测到长江鲟。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公报显示,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的168种增加了25种,多数经济鱼类的平均个体重量普遍增幅在15%—30%。

  看生态,令人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