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ol汗血宝马“雪域秘境”的现代开放之旅
原标题:“雪域秘境”的现代开放之旅
扎墨公路 赵东摄/光明图片
西藏墨脱格当乡尼日卡林下资源合作社里,群众正在培育枇杷苗。张力摄/光明图片
通往墨脱县的公路 新华社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从波密县城向南,沿着扎墨公路盘山而上,一路上青山葱翠、松涛鸟语,约莫行驶了1个小时车程,来到了海拔4800多米的嘎隆拉山口。尽管进入5月,这里依旧冰封雪裹。嘎隆拉雪山曾是进出墨脱的最大阻碍。墨脱县,位于藏东南、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平均海拔仅120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莲花宝地”。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墨脱曾是全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群众出行十分困难,打通通往墨脱的公路成了当地群众世世代代的期盼。
2013年10月,扎墨公路(扎木镇到墨脱)贯通运营,彻底终结了墨脱不通公路的历史;2021年5月,第二条通向墨脱县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派镇到墨脱)贯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两条公路的通畅,给世居于墨脱的各族人民生活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使曾经的“高原孤岛”,开始迈入现代开放之旅。
天堑变通途
“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这是以前墨脱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墨脱公路通车前的模样。照片中,骡马运输队在盘山马行道上停歇。“未通公路前,我们的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只能分季节靠人背马驮,从波密县的扎木镇或米林县的派镇运进来。”回想起当年进出墨脱的情形,德兴村党支部书记罗桑连连摆手。
论修路,墨脱是个“路况禁区”。从20世纪60年代国家启动墨脱公路(扎墨公路)修建计划到2013年10月31日正式通车,中间因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墨脱公路前后历经5次修建。“墨脱公路全线共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水毁等各种灾害400多处,且其中大部分灾害处治仍是世界性难题。”时任墨脱公路一期项目负责人的邹宗良回忆,“在墨脱公路中,嘎隆拉隧道是‘咽喉’,如果没有这个隧道,一年当中有八个月的时间这条路都是不通的。”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挡国家通路的决心。“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实施严格的地质灾害处治原则。对于中小型崩塌、对于通过流通区的泥石流等,都要对症下药,再艰苦再困难的地方我们都会把路修过去。”邹宗良说。
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贡日村党支部书记次仁桑珠谈及当年公路通车盛况,仍激动不已:“全村的人守候在公路边,每个人都在高喊——墨脱再也不是‘高原孤岛’啦!”在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确保墨脱公路全年畅通,国家决定修建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从米林县派镇至墨脱的第二条通往墨脱县的公路。2022年,派墨公路主体工程竣工,林芝至墨脱的道路里程将由原来经波密县的346公里缩短为经派镇的180公里,通行时间由12小时缩短至4小时。天堑变通途,新建成的派墨公路与原有的墨脱公路共同组成了进出墨脱的交通环线,从根本上改变了墨脱群众出行难题,墨脱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开放的大门。
路通带动产业兴
路通了,琳琅满目的商品、高端时尚的家电搭乘货车,从大山外进入墨脱,走进千家万户。一栋栋用茅草作顶、木板作墙的门巴族吊脚楼逐渐被民族特色浓郁的砖瓦新居取代。曾经闻名高原的墨脱背夫和马帮,就此华丽转身于新职业,成了温室大棚种植者、民宿经营者、货运司机、快递小哥……
天刚蒙蒙亮,格当乡尼日卡林下资源合作社的黑色反光膜大棚内,到处是群众采摘的忙碌身影。“羊肚菌采摘和运输都得抢时间,色泽好、香味浓、品相好,才能卖上好价钱。”说话间,村民嘎玛吉美钳住羊肚菌根部,轻轻一旋,一株羊肚菌便被熟练地拧下来。
近年来,墨脱格当乡以尼日卡林下资源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以林下资源为主导的农牧特色产业。全乡羊肚菌种植面积达60.72亩,截至目前采摘4500余公斤。“墨脱未通路时,即使羊肚菌种植出来也没有销路。”尼日卡林下资源合作社负责人贡秋次仁说,“通路后,我们免费为6个村的群众提供菌包,村民种植的羊肚菌还由合作社保价收购,再通过物流顺利输送到了西藏各地,市场售价一斤达到了650至800元,今年预计为乡里增收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