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地沟油守护资金安全确保每一笔扶贫款都用在“刀刃上”
原标题:小康路上的审计坚守之十一:守护资金安全 确保每一笔扶贫款都用在“刀刃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按要求,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同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那么,如何确保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精准落地、资金安全高效?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始终发挥着责无旁贷的监督和推动作用。近日,记者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审计一线进行了探访。
守护扶贫资金安全
“10个菌架,不同的秤称重结果相差甚远!”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这引起了审计人员小杨的警觉。小杨所在的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扶贫审计组在某贫困县实地核查一笔木耳生产专项资金时发现,某公司为贫困户定制的菌架尺寸和重量都与设计图纸存在较大差异。
面对质疑,对方在秤砣上动了手脚,企图隐匿菌架偷工减料的事实。问题被揭出后,该项目的设计单位对现有的菌架重新设计了加固方案,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图纸做了更换和加固,并退还了因偷工减料多收取的扶贫资金。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于激活发展动力、增强脱贫能力有重要意义。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效益情况如何,一直是审计关注的重点。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亭亮镇天西牛场,46岁的李洪光讲起往事,感慨万千。以前,光靠家里的农地无法维持生计,年龄大了又没有技术,数次外出打工都无功而返。如今,在党的帮扶政策引导下,李洪光来到这个牛场从事饲料粉碎工作,顺利实现了脱贫。
图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亭亮镇的天西牛场。姚进摄
2019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在宁明县扶贫审计中发现,实施托管养殖项目的牛场将57个贫困村扶贫资金1573.33万元委托北方某生物科技公司采购能繁母牛,但该公司采购数量不足,采购进度缓慢,1000余万扶贫资金未能及时产生效益。审计指出后,宁明县政府立即督促整改,合同约定数量已全部完成采购,扶贫资金安全、效益得到有效保障。
“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容不得半点闪失,审计守土有责,必须保障其合理合规使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农业处梁桂成说。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国家对扶贫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满怀信心和期待。审计机关聚焦资金安全,紧盯扶贫资金使用的全链条、各环节,严防不法分子“浑水摸鱼”,切实维护好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审计在推动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中,查出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比例由2013年的36.3%下降到2020年的1.5%,贪污侵占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占比持续下降至0.19%,持续向好的形势一目了然。从这组数据也可以看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既离不开奋战脱贫攻坚一线广大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广大审计干部履职尽责,确保每一笔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在“精准”上下功夫
一山一水勘实地、一账一册查资金、一家一户访实情,是审计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清晰表达。2015年8月,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员办事处在对广西的政策跟踪审计中,审计组从精准识贫入手,揭示了国家级贫困县马山县扶贫对象识别不准确、精准扶贫“不精准”的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地方高度重视。从2015年10月份开始,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了核实和清理,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了良好基础。
“广西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的回头看工作是从马山开始的,这些都离不开审计的推动和帮助。”广西扶贫办相关工作人员说。
广西也以审计为契机大力整改,从2015年底到2016年初,历时四个多月,先后组织25万名干部进村入户,确定了18类98项指标体系,对全区488万农户、2000多万农民进行全面细致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严格筛查出634万贫困人口。2016年5月,在国家组织的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中,广西贫困人口识别精准率达99.76%,居全国首位。
图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的直播间。姚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