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club心中为念农桑苦勠力共圆小康梦——中国扶贫审计人剪影(中)
原标题:小康路上的审计坚守之五:心中为念农桑苦 勠力共圆小康梦——中国扶贫审计人剪影(中)
求真务实,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啃下“硬骨头”,又要应对新挑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广大审计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尽锐出战、志在全胜。
扶贫资金规模大,但扶贫项目“小而散”。面对行业扶贫分管部门多、数据来源广等特点,审计人积极开动脑筋,创新审计思路,运用大数据“牵线搭桥”,将扶贫大数据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以审计智慧推动扶贫质量稳步提升。
在一次走访中,审计署驻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张若男发现一户贫困家庭对申请助学金一事毫不知情。她马上利用数据分析,对全县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摸底排查,最终确认70名贫困学生应领未领助学金的事实,并将该分析方法推广到其他各县。
后来,张若男接到那位老乡的电话,对方反复说:“真不知道说些什么能表达我的感谢,孩子助学金的钱已经拿到了,3个学期一共4500元。你们在哪里办公,我要带着孩子去谢谢你们!”一席话让张若男暖到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
(审计署驻长沙特派员办事处审计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度贫困县调查了解贫困群众饮水情况)
从挖掘大数据的“金山银库”到尝试其他技术方法,扶贫审计人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员办事处张明、卢阳禄在审计中,结合抽审贫困地区雨季暴雨频发、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较多等特点,创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对扶贫项目工程实施地点进行了精准定位,并与地质灾害评估系统的相关信息进行图斑关联叠加分析,发现部分项目选址在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内的风险隐患。当地根据审计意见及时整改,在暴雨高发期前及时对位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进行了妥善安置。
虽然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快速、高效、精准筛查疑点,提高了审计效率,但要核实政策落实和扶贫资金使用的真实情况,还必须挨家挨户开展调查核实。从城里的高楼大厦来到村里的田间地头,审计人也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
山西省审计厅的曹甜在城市里长大,第一次乘坐三轮车去县城开展延伸审计,在未完全硬化的县道上上下颠簸,给了她一种不曾有过的别样体验。现在,这已是她的工作常态:“三轮车和摩的到不了的地方,审计人用双脚可以丈量。烂泥沾湿了鞋子,野草划破了衣衫,拿起一根枝条,一边驱赶蚊虫,一边拨草前行。”
曹甜的90后同事张紫君刚走出校园便参加了扶贫审计工作。第一次到生猪养殖基地现场审计时差点晕倒。36摄氏度的高温,加上猪圈里粪污的刺鼻气味,令她不能正常呼吸。她咬牙坚持,从基地选址到品种改良、从养殖技术到疾病预防等方面全程关注,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江西省审计厅审计人员在产业扶贫基地现场审查项目建设及项目带贫情况)
笔挺衬衫、黑西裤、黑皮鞋,这是在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员办事处工作6年的冯晓晟上班时的着装“标配”。不过,这身行头让他在扶贫审计工作中吃过一次“亏”。冯晓晟第一次参加扶贫审计工作,就赶上一个雨天,要冒雨爬山坡去看灵芝种植项目。雨后的土路坑坑洼洼,满是泥巴,他穿着皮鞋深一脚浅一脚,在山上湿软的泥土里,认真核实灵芝的种植面积,仔细观察植株长势,一走就是大半天。晚上回到酒店,浸在泥水中的双脚已被泡皱。后来,他再上山下乡,会特地选一双球鞋。“比皮鞋透气轻巧好清洗,再也不怕黏土灌水了。”他笑着调侃自己。
光有装备不够,还得掌握交流技能。广东农村地区的贫困户大部分都讲粤语,如何与贫困户顺畅沟通,对冯晓晟是个挑战。工作之余的他坚持学习粤语:“词汇量每天增加一点,相信很快就能和老乡们轻松交流了。干扶贫审计工作,一定要接地气,这样才能掌握政策落地情况,回应贫困户的诉求,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艰辛与磨砺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参与扶贫审计项目,青年审计人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他们的信念更加坚定、胸怀更加宽广、人生更加厚实,审计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