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20-10-15 11:20 的文章

笑傲天下戏美草圆梦了!山东菏泽滩区群众搬出水窝子、奔上好日子

微笑像花儿一样开在脸上,喜悦变成行动用在手上。

要搬迁嘞!

2020年9月29日,是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黄河滩区群众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几辈人对新家、新房、新生活的期盼终于实现。从这一天开始,鄄城县黄河滩区4.1万名群众将告别千百年的“水窝子”,搬进新房子。

忙着搬迁的村民。图片由鄄城县提供

2017年,山东省启动编制《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5种方式,到2020年底完成60万滩区群众的迁建安置。

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位于黄河滩区的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安庄村台、大邢庄村台、七街村台新社区房屋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全部达到入住条件,首批迁建安置村民按照排号顺序,统一“选房”,乔迁新居。

“从我记事起,俺们整村已经搬迁了三次,这一次搬迁后再也不怕大水了。”王庄村是第一个搬到村台的村庄,村支书郭保荣走在5.2米高的三合村村台上,眼角泛起了泪花,“这一刻,村民们已经期盼得太久了!”

安居是滩区群众最大的期盼

黄河之水天上来。

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晴朗的苍穹下,一条白带泛着细细的波浪。远看黄河,看不出是黄色的。生活在黄河滩边的人们爱着黄河,却也怕着黄河。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黄河滩,黄河滩,洪水一来,房就淹。说起滩区的生活,人们直言五大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

1958年、1995年,鄄城县旧城镇滩区曾发过两次洪水,洪水大时,坐在船上能摸到高压线,杨马庄旧村就因为洪水全部沉到了河里。

今年69岁的李中学,是旧城镇北王庄村人,世代住在滩区。回忆滩区的生活,他说:“记忆中,1996年以前,每5年中就有三年有洪水,房子是建了塌、塌了建,河东河西来回搬了5次家。1982年盖的房子,从搬入到被洪水冲毁,满打满算住了103天。”

三合村台的新房。摄影:张代生

为躲避洪水,滩区的群众在盖房之前必须先把地基垫高,垫起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避水房台,一座房子一个房台,这里的百姓一辈子一般都要建好几次房。“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是滩区人真实的生活写照。

多少年了,滩区群众把毕生精力和财富都用在了垫台子上!因房致贫、因房返贫现象尤为突出。

安居,成为滩区群众最大的期盼!

让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出水窝子,安居乐业,是滩区群众多年的梦想!

为了给滩区群众圆梦,面对这百年大计,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实施以来,当地政府严把材料采购关,严把建设过程关,严把工程验收关。同时,计划长远,在为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的同时,也为滩区群众的致富梦做了打算——不仅要帮助滩区群众搬得出,还要让滩区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所有建设的村台都配备了标准卫生室、幼儿园、完全小学、供电所、服务中心、创业车间等设施,让老百姓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能享受全面、优质的社会服务,确保把这项工程打造成“百年工程”“民心工程”。

截止目前,菏泽市10个村台社区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和配套建设,其中鄄城县4个村台社区已达到入住条件,正在进行搬迁工作,剩余18个村台社区正在加快进度施工,年底前完成建设。

三合村村台。摄影:刘祺

所谓村台,就是在地面上淤筑起高5米左右的土台,在土台上建设新村,以防御黄河涨水时带来的灾害,每个村台由五六个村组成。

自从大邢庄村台开始修建以来,李中学几乎每天都到村台建设现场转转,他要看看房子修建得怎么样。李中学定下了老两口和孙女的新房子。按照补贴标准,他们家每口人只需负担15000元就可以了。

“建房子用的钢筋、水泥都是最好的,还给房子加上了保温层,哪见过这么好的房子啊!”李中学说。

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