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20-09-25 09:04 的文章

桃园牙山君刘元春:构建新发展格局用“弹性”规划应对外部挑战

人民网北京9月21日电 (栗翘楚)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等专家代表先后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等与会专家代表提交了书面发言,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网财经专访了刘元春。刘元春认为,“十四五”正值两个百年交汇期,这对编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多种因素叠加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背景下,要让其拥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在高度不确定性中把握基本规律和主线,灵活适度调整,而不能机械化、简单化。

同时,刘元春表示,有人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就是新形势下的“闭关锁国”,这种理解是严重错误的。国内大循环在本质上也是开放的,它与国际循环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关系,“双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

两个百年交汇期

党中央从方法论、新视角整体把握新形势

人民网财经: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您有哪些新的体会和感受?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十四五”期间中国应如何把握整体形势?

刘元春:党中央对于“十四五”时期的认识和判断是科学、理性、前瞻的。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要用辩证思维以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方法来整体把握处于“两个百年”交汇期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从方法论、新视角来把握整体形势。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两个变量要引起充分重视:即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和中美经贸冲突给经济社会运行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规律。目前世界格局和大国博弈的深化,以及疫情对整体经济的冲击不是短期、表象的,而是中长期、结构性、趋势性、深层次的冲击。

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带来高度的不确定性背景下,一定要让我们的规划拥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在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中把握基本规律和主线,灵活适度调整,而不能机械化、简单化。

除了制度,新发展动能还需要科技创新“赋能”。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这要求我们需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在十四五期间快速复苏的基础上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稳定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使中美之间的大国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畅通“双循环”

在新机遇、新挑战下构建新发展格局

人民网财经:针对“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及对“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您有哪些建议和重点关注的方向?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

刘元春:认识“十四五”,不能将它孤立地看待,必须将它放到“两个百年”交汇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复兴大局下进行认识。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我们必须要厘清大国的内循环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对中国来讲也一样。其实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它也有内循环、也有国际大循环。但是,以市场经济和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体的这种国内大循环实际上在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人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是新形势下的闭关锁国,这种理解是严重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再三强调,国内大循环,在本质上也是开放的,它与国际循环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此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未单一解决目前国际大循环动力不足、外需下降、外部环境风险急剧上扬的情况,它还要解决我们内生动力的问题、解决我们发展的主要矛盾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新规律。内循环实际上很重要的就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为载体,以国内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等环境的畅通、新动能的不断提升为内生运行动力,以国际大循环为补充和支持的一个经济循环体系。

更重要的一点,“双循环”不是“闭关锁国”,而是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对外开放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二是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挖好、用好“富矿”

建立中国模式的经济学教学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