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20-08-29 10:56 的文章

chengrendian福建:党建凝人心山城小镇种瓜得“金”

视频:山城小镇种瓜得“金” 人民网 王铣摄制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山城小镇,千亩瓜田万亩绿。

8月的一天,太阳才刚“冒头”,杨源乡桃洋村村民叶榅通就扛着锄头,到村里的吊瓜地里除草。

正巧,桃洋村驻村第一书记邱伟明沿着瓜田旁的通村水泥公路走来,“老叶,这么早就来干活?”

叶榅通抬头擦了擦汗,笑答道:“家里的烟叶等着收成,这阵子没事干,在家闲不住,出来挣份儿工咧!”

这片给叶榅通带来收入的瓜田,一眼望不到头。回想着瓜田怎么从荒地变成现如今的模样,邱伟明说,“关键还是靠党建”。

“党建是魂,产业是根”八个大字竖在杨源乡一片千亩的茭白地里。在这个闽北小镇,产业定发展,党建凝人心,脱贫有力量。

“党建是魂,产业是根”八个大字竖在杨源乡一片千亩的茭白地里。(人民网 王铣摄)

心往一处想!产业发展有了目标

杨源乡的田说好也好,南方土壤、北方气候,夏日好乘凉,庄稼也好长。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处在高山区,山多田少。

单说杨源乡桃洋村,以往,村里人都不指望家里的几亩田过活,年轻人早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人,在自家地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剩下的地不长庄稼光长草,成了抛荒地。

三年前,邱伟明刚从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下派到桃洋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在村里转了几圈,看见村道旁的荒地直皱眉:放着好田长草,人都往外跑,村子咋能富起来?

“若想发展,要先有产业。”揣着这句话,邱伟明找到村两委,商量发展什么产业。

第一次开村委会,村头破败的村部里,村两委也没精气神,村里要发展什么,大家都没想法。

邱伟明琢磨着,村里的事要办成,得要有主心骨,党支部就需担起这个主心骨。很快,桃洋村确定了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村里一有事就摆在台面上商量,大家一起出力出主意,久而久之,人心往一处想,干劲儿就足了。

一次村委会上,村两委一位干部说,“听说隔壁乡镇吊瓜种得不错。”

一听这话,大家一下来了精神,“隔壁乡也是高山区,跟咱们村一样”“气候、土壤都差不多”“说不定咱们村也能行”。

没过几天,邱伟明就跟村支书一起跑到隔壁乡镇,调研了好几天,回到村里,再开会一碰头,发展的思路就有了:种吊瓜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省事儿;瓜的根茎是苦的,不怕野猪吃;高山区种的瓜甜,个儿也更大。

政和县杨源乡桃洋村因地制宜发展吊瓜产业。(人民网 王铣摄)

邱伟明跟村支书还放心不下,又特意跑到吊瓜的原种植地安徽调研学习,了解到“吊瓜子在江浙沪一带很受欢迎,一斤要卖到四五十元”。最后,再请福建省农科院的专家帮忙论证,“一锤定音”。

调研扎实,方法科学,发展的信心就足了。2018年,邱伟明和村两委决定,先试种一百亩吊瓜。

劲往一处使!土地流转事好办

然而紧接着,难题又来了。

种吊瓜的地从哪儿来?若想把土地连成片,归根结底,绕不开土地流转。

起初,邱伟明想得简单,“给村民做做工作,都是为了村里发展,大伙儿都能理解。”

但是,真干起来,却让邱伟明傻了眼。抛荒地还好说,有些村民在地里种了些庄稼,若想土地流转,涉及到调田的问题。

原先村支部离群众远,自然地,村民们跟村委劲儿使不到一处。

土地流转推不动,产业发展就成了空谈。怎么办?村支部一琢磨,村里的党员带头干,村支部更要站出来!

“党员带头调田,村民们嫌调的田不好,党员就把好田让出来。”为了调田这事,桃洋村开了几次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会后,村两委再一趟一趟往村民家里跑,解决一个个问题。

日子久了,村民们看村两委给村里办实事,大家渐渐生出了信任,便纷纷同意调田。人心齐,泰山移,100亩土地流转完了,吊瓜也在地里播下了种。

头一年,果子挂满枝头,村民们就看到了真金白银,6万元的村财收入入了账;第二年多种了50亩,村财收入将近20万元。

杨源乡桃洋村村民叶榅通在吊瓜田里除草。(人民网 王铣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