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20-08-20 10:45 的文章

魔女天骄美人志回村捏泥巴火了!他们为何从“跳农门”转向回农村?

回村捏泥巴火了!他们为何从“跳农门”转向回农村?

当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城市返乡创业。打开短视频app,屏幕里年轻人在乡村欢脱生活的画面随手可见。这个现象跟早年农村逐渐空心化形成了对比。

年轻人返回农村做起了网红,透过镜头展现乡村风貌,击穿了外界对农村凋敝衰败的刻板印象,屏幕里这群人展现的乡村生活甚至让人心生向往。

2016年短视频行业在中国遍地开花,很多农村青年搭上这趟快车,从背井离乡转身开始返乡创业,通过镜头斩获各大平台流量,在文旅、电商甚至非遗等各个渠道开疆拓土。

有一组快手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有超过2500万人从快手上获得了收入,其中,660多万人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区。

可以说,短视频已经把回乡变成了一种切实可能。

农村小伙玩泥巴玩成了网红

2017年,27岁的朱付军在南京的建筑工地上摔断了腿,不得已结束了多年的打工生涯,心灰意冷地回到了老家——河南鹤壁市浚县寺下头村。

被拴在床上的那段时间,朱付军没有生活来源,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快手,几乎成了他排遣内心苦闷的唯一出口。彼时,快手正透过移动终端,突飞猛进地走进中国下沉城市、县域和乡村人的生活。

2018年9月,朱付军偶然看到新闻——快手与鹤壁达成战略合作,将用流量推动鹤壁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发展,他嗅到了一丝机会。

浚县泥咕咕(泥塑),是中国政府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项民间传统手艺,朱付军所在的寺下头村,更是几乎人人都会捏泥塑。小时候,朱付军常常跟着村里的老人捏泥塑,经他手捏出来的拖拉机,几乎可以精准还原每一个细节。

朱付军决定重拾童年的爱好。这一次,他给拖拉机编排了小故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拍成短视频发在了快手上。

没想到,这条视频上了快手的热门推荐,一夜之间破放量就突破了200万。

点赞、评论和关注如潮水般涌来,朱付军特别兴奋,每隔几分钟就要刷一下手机,看看留言,“以前都是我给别人点赞,现在别人来赞我了!”

曾经那个在建筑工地默默搬砖的小伙子,第一次尝到了在生活中做“主角”的滋味。

在哥哥的帮助下,朱付军开始每天制作泥塑,并在网上发布视频。泥巴拖拉机、泥巴汽车、泥巴坦克……在他的短视频里一个个“跑了起来”。很多网友看完视频纷纷发来私信,想要购买泥塑、独家定制。

这几年,靠着捏泥巴,朱付军在快手上收获了超过三百万粉丝,制作的泥塑视频播放量达到数亿之多,一个月也会有可观的收入。在快手上,他被网友亲切地称作“泥巴哥”。

成为网红之后,朱付军也在思考新的泥塑创作方式,他把泥塑做成剧情、段子,甚至通过绿布抠像技术还原影视片段。 “拍摄电影《头文字D》的创意来自一位直播网友”,朱付军说,疫情期间,电影院关闭,人们也少了很多乐趣。他决定为村里的小朋友和网友们还原这部经典电影。短短几十分钟的视频,凝聚了大量时间和心血。

从情节设置到拍摄场景的还原,朱付军都进行了反复推敲。有时一个镜头拍摄了太多遍,泥塑就会干裂、损坏。朱付军只能让哥哥帮忙寻找质地更好的胶泥,自己再耐心地把坏掉的泥塑重新制作一遍。

6月中旬的一个夏夜,朱付军在村里空地上支起幕布和投影,看着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现在的孩子有了手机和玩具,就很少知道泥塑了,我们把泥塑拍的有意思些,也是希望孩子们能喜欢这种非遗文化,让泥塑村不会慢慢消失。”

每天有十万人看她直播捡鸡蛋

与朱付军一样,95后农村姑娘郑玲娟也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村的变迁。但她很长一段时间里,郑玲娟都陷在创业失败的泥潭中。

从17岁到21岁,初中学历的郑玲娟,在广州度过了四年的打工生涯,但漂泊多年,人生似乎仍在原地打转,“离开广州前,我所有积蓄只有七千元钱。”

2016年,看着日渐衰老的父母,以及家里因年久失修而快要倒塌的房子,郑玲娟做出了回家的决定,她准备承包老家附近的荒山养鸡。

上山养鸡,远比郑玲娟想象中辛苦。山上没有路、没有电,郑玲娟用铁锹和石头,修了条简易土路,装上太阳能电板,勉强算是开了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