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蓝天我都想冒险山西河津:紧盯“四多一长”问题在软环境中打造硬优势
近年来,山西省河津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紧盯“材料多、环节多、盖章多、收费多、时间长”等“四多一长”问题,从解决群众需求、服务企业发展出发,大力实施简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专项行动,加快实现从“碎片化”到“集成化”,从“落地慢”到“见效快”,从“多门跑”到“进一门”,全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使发展的软环境成为河津最大的硬优势。
流程再造实现审批提速
流程再造不是简单的流程重塑,而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河津坚决砍掉繁文缛节和陈规旧章,久久为功、步步为营,全力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政务大厅“一窗受理”。所有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全部入驻政务大厅,受理人员从“专科人才”升级为“全科人才”,设立市场准入线、投资建设线、社会民生片、交通运输片“两线两片”16个综合受理窗口,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机制,285项事项实现100%“一窗受理”。设立企业开办专区,营业执照、刻制印章、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等专人办理,1天即可办好。
关联事项“一链办理”。统一印制296项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公布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名称、依据、办理流程、办理时限、递交材料、表格样本、收费标准等内容,推动不同层级的关联事项协同服务,实现“一件事”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组流程、一套材料、一次办好。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积极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30家行政单位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深度对接,所有要素信息录入山西省事项动态管理系统,完成625项政务服务事项“四级四同”系统同步工作,“一网通办”高频事项实现“一次办”49项、“不见面审批”10项,“一网通办”率达到90%以上。
机制再创实现服务提质
全心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发展吸引力的关键举措。河津积极主动联系企业,询问企业需求,聆听企业呼声,帮助解决困难,当好企业发展服务员,力促项目建设“加速度”。
全力打造政策洼地。出台20条“硬核”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山西省首家发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白皮书》,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00条》,从政务服务、开办企业、投资建设、获得信贷、纳税服务、人力资源市场、市场监管、司法保障、社会环境、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性的服务,真正做到外地人本地人一个样、大企业小企业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资外资一个样。
精心构筑服务高地。完善政务大厅24小时自助服务区功能建设,提供自助取件、企业营业执照信息自助查询、税务申报等“不打烊”服务,设立帮办代办区,由专门人员为企业群众全程指导、全程帮代、全程督促,打造“耿小二”帮办代办服务品牌。
加快推动项目落地。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建立用好“四库”管理模式,创新形成“领导包联、挂图作战、周周研判、压茬推进、严格考核”的项目推进机制,在全省推广。建立项目调度信息化作战平台,推行项目建设信用承诺制和政府投资类项目模拟审批,对11个审批事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对32个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容缺受理审批,实现一般工业项目“拿地即可开工”。
成本再降实现企业提效
降成本是企业走出转型“阵痛期”,渡过疫情“冲击期”的重要一环。河津持续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推动企业有效降低成本这个“分母”,帮助企业松绑减负、轻装上阵。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好降低增值税税率、扩大享受税收优惠小微企业范围、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降低社保费率等政策,清理违规涉企收费、摊派事项和各类评比达标活动,进一步畅通减税降费政策传导机制,2019年共减税降费7.6亿元。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面落实《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二十项政策措施》,推动“政银企保”合作,构建“银行+政府推荐+财政贴息+企业”“银行+产业引导基金+龙头企业”“银行+担保+保险+财政+民营企业”等融资服务链条,扩大融资供给规模,改善融资结构,提升融资服务效率。
破解要素制约瓶颈。实施总投资14亿元的11个开发区基建项目,完善水、电、路、气、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积极争取直购电,报备参与直购电交易企业11家,年可节约电费2亿元以上。
评判再准实现监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