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堂聚侨力,深耕中国不停步
近期,侨企益海嘉里(哈尔滨)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面粉车间日夜赶工。
益海嘉里集团供图
春满神州,万物繁茂。
看国内,无论是华侨华人资源根深叶茂的沿海省份,还是近年来用心筑巢引凤的内陆地区,大大小小的侨企忙复工、抓生产、扩投资,有声有色,不负春光。
看海外,在北美、南美、大洋洲等地区,许多国家的华商搭桥梁、做“红娘”,力促中外经贸往来“不打烊”,另是一番动人景象。
当中国经济奋力走出疫情阴影,国内侨企、海外华商也与中国发展脉搏同频共振,积极贡献力量。
铆足干劲,侨企复工蹚新路
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车间最近昼夜通明。每天,经过除杂、去石、碾磨、色选、抛光、打包等一系列流程,500吨晶莹透亮的大米从这里发往湖北各地超市卖场。
“防疫期间,我们对大米生产线进行内部挖潜、技术改造与科学排产,降本增效,成品米日产量比疫情前提高了20%。”谈及复工复产,公司贸易部高级经理陈明说,粮源充足,员工心齐,产能提升,“保质保价保供没问题”。作为中国粮油生产领军企业之一,侨企益海嘉里集团分布在全国26个省份的100余家生产企业已全面复产,一句“我在,粮管够”的承诺,为居民“米袋子”“油瓶子”助力。
各地侨企铆足干劲,释放着攒了数月的能量。
浙江宁波,侨(留)企业整体复工率超过95%;安徽合肥、湖南长沙等地侨梦苑,超九成侨企恢复正常运营;中国侨商联合会发出“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推动恢复生产”倡议,得到正大、世茂、金光等众多知名侨企踊跃响应。
疫情冲击侨企,如何化危为机,踩实迈稳发展步子?
——靠未雨绸缪的“先手棋”。凭借多年国际化经营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敏锐洞察,一些侨企在疫情初期便早做应对,多手准备,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复工复产两个多月来,作为外贸出口占90%以上的外向型侨企,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把2.3亿美元订单守得稳稳的。
“打出提前量”这是董事长杨宝庆的诀窍。提前部署,赶在春节前夕将2500个集装箱、价值5000万美元的海外订单全部发货,减小后期库存压力;提前沟通,给各国客户逐一录视频、做直播,告知货物生产进度,做好线上销售;提前订舱位、沟通车队,确保货物出运通畅。在这场保订单、抓生产战役中,泰普森灵活应变,从容不迫,化被动为主动。
——靠求变求新的“巧心思”。疫情之下,新业态、新场景崭露头角。一些侨企思路活、点子多、人脉广,顺势而为蹚新路。
银川德胜工业园内,刚复工十几天,宁夏荣光科技集团董事长梁少荣已忙得不可开交,全国各地的订货电话一个紧接一个,几乎都是奔着公司新近研发的小型智能数字化投影仪而来。
疫情催热“云课堂”“云会议”。梁少荣头脑活络,很快在“云端”嗅到商机。他发挥自身侨商优势,联手多位国内外专家合力研发,推出一款可与手机智能联网的护眼小型投影仪。
“新产品已交付的订单超过5000万元,刚又初步确定了8000多万元订单。”梁少荣向记者感叹,创新力是硬功夫,打开“脑洞”,总能从阴霾中寻得阳光。
——靠细密周全的“保障网”。连日来,一系列优惠政策密集出台,给侨企解烦纾忧;各级涉侨机构频繁走访调研,对侨商问寒送暖。
浙江多地侨联提供“保姆式”精准服务,发布优惠政策汇编材料,安排车辆接回外地员工,协助侨企化解“招工难”;江苏省侨联主动穿针引线,协调各方,让侨企不再为物流运输受阻、供应链不畅等犯愁;海南省委统战部开通“云端热线”,建立多个微信群,收集侨企诉求,及时回应解决。
英国经济学家阿富塔布·希迪齐认为,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动能将会快速反弹。而在中国经济加速恢复的这波大潮中,侨企身影跃然其间,展现着别样风采。
牵线搭桥,经贸往来渐升温
3月下旬,巴西圣保罗,一场线上新闻发布会如期举行,拥有590万家中国供应商的“中国制造网”亮相巴西市场。
屏幕这端,巴中经贸交流中心总裁方激点开“中国制造网”葡文网站及手机客户端界面,用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语,生动介绍页面呈现的产品信息,尤其是巴西市场青睐的电子产品、装修建材;那端,一批巴西企业及政府部门代表,纷纷被这个中国B2B跨境电商平台圈了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