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财经 2019-09-22 18:21 的文章

麻辣财经:史上最大的“贫困普查”,改变了多少人命运

  新中国成立前,国家积贫积弱,贫困像一道绳索缠在百姓身上,难以摆脱。“身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一个“穷”字,在中国人心里的阴影面积相当大。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也都曾经历过商品短缺、凭票供应的年代,尝到过忍饥挨饿的滋味。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更多,日子比城里人更难过。

  生活慢慢好起来,变化最大的是改革开放以后。

  那么,改革开放前,中国到底有多贫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照2010年标准,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进行了经济制度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逐步得以解决。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到2012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9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到2014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

  世界银行发布数据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从1981年末到2015年末,我国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了87.6个百分点,而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累计下降32.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贫困发生率也大大低于全球。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超过70%,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人,减少到7000多万,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那剩下的这7000多万贫困人口怎么办?中央一锤定音:继续脱贫!而且要加大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问:贫困人口有多穷?

  说实话,这场脱贫攻坚战,难度之大、动员力量之广,跟人们当初想像的不一样。

  对于贫困户,地方政府首先要建档立卡。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扶贫就扶贫嘛,搞什么花架子?扶贫要落在实处,而不是落在纸上,建档立卡是不是在搞形式主义?

  现在回来头来看,建档立卡就相当于对贫困的一次大摸底。大家都经历过人口普查,工作人员会上门调查,家里几口人、多大岁数,户口落在什么地方等信息。建档立卡也是这个目的,贫困人口有多少?都分布在哪里?贫困的程度怎样?这些都需要搞清楚。如果基本情况不明,这场战役就没法打,无法排兵布阵。

  从这个意义上,建档立卡就是一场“贫困大普查”,力度之大在全世界都罕见。这一史上最大的“贫困普查”,目的就是拔掉穷根,实现全面小康。

  今年5月,麻辣姐去了一趟云南,到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走访了一圈,感受深刻。

  新修好的盘山路上,越野车在蛇行。车辆翻一座山,需要从山脚盘到山腰,再从山腰转到另一座山的山脚。都说“山路十八弯”,这一路起起伏伏,绕的弯都超过80个了,车终于开进了大山深处的丽江市永胜县松坪乡下啦嘛村。

  云南大山深处的山村,颠覆了人们对“村子”的传统概念。一个村子,光开车就走了两个多小时;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高、中、低三个海拔带,最高处的海拔接近3000米。距离太远村民之间走动少,有的互相之间根本不认识。村里的小学就座落在村里,但孩子们上学却要住宿,因为翻山越岭太吃力了。

  这个村居住着纳西族、傈僳族、彝族三个少数民族,全村373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69户。多年来的深度贫困,一直压得下啦嘛村喘不过气来。

  像下啦嘛村这样的穷乡僻壤,在云南还有不少,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村落。很多村子存在了几百年,却被外界遗忘了几百年。这些曾经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被称作“直过民族”。从字面理解,就是“直接过来的民族”,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直接跨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地区有多贫困、多落后,可想而知。

  麻辣姐的同事劳罕,多年从事“三农”研究和报道,对农村贫困地区了解很深。他发现,贫困跟“穷乡僻壤”这个词关联度非常高。

  为什么“穷乡”会跟“僻壤”连在一起?仔细琢磨就会发现:穷,跟地理位置有关——穷源于偏远,源于不通。当大家都穷的时候,这个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当很多地方发展起来之后,僻壤与穷乡之间的关系,就顿时突兀起来。大家乍然会发现:剩下的那些穷地方,原来大都是僻壤啊!

  云南最弯的公路,7公里有68个弯。

})();